别再夸孩子“聪明”了,这种表扬可能害了他
- 早期教育
- 9天前
- 30热度
“宝贝真聪明!”“你真有天赋!”这些话听起来是满满的鼓励,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种表扬方式正在悄悄影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那些经常被夸“聪明”的孩子,往往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放弃,考试考砸后更难振作,面对新挑战时更不敢尝试。为什么会这样?
一、“聪明”这个词,给孩子戴上了无形的枷锁
当我们说“你真聪明”时,本意是夸奖。但孩子听到的可能是:
我必须有聪明的人设
做不好就代表我不聪明
为了保持聪明,不能做没把握的事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做过一项著名实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后续更愿意选择简单的任务,遇到难题放弃得更快,失败后更容易否定自己。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则更愿意接受挑战,把困难视为学习机会。
二、为什么夸“聪明”反而让孩子害怕失败?
让孩子认为能力是固定的
经常被夸聪明,孩子会认为“聪明”是天生的、不变的。成功是因为聪明,失败就是因为不够聪明。这种“固定思维”会让他们不敢尝试,怕暴露自己的“不聪明”。
让孩子逃避挑战
有些孩子为了维持“聪明”的形象,宁愿不做也不愿做错。一位老师分享过:“班里有个孩子,明明会解难题却从不举手。后来他说:‘我怕答错了,大家就不觉得我聪明了。’”
让孩子把失败当成自我否定
当孩子把“聪明”等同于自我价值,一次考试失利就变成了“我不是聪明人”,一次比赛失败就成了“我注定不行”。
三、这些常见的“聪明式表扬”,你说过吗?
“你学得真快,真聪明!”
(暗示:学得慢就不聪明)
“这么难的题你都会,真有天分!”
(暗示:如果不会就是没天分)
“你就是比别人理解力强”
(制造不必要的比较)
这些表扬的共同点是:把成功归因于先天能力,而不是后天的努力和过程。
四、怎样表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表扬努力,而不是天赋
把“你真聪明”换成:
“妈妈看到你一直在尝试,这份坚持很棒”
“你花了很多时间解这道题,这种专注值得表扬”
“虽然没成功,但你的方法很有创意”
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
“先读题再动笔,这个习惯很好”
“遇到困难时,你选择画图来帮助理解,这个思路很棒”
帮孩子正确看待失败
“这次没考好,你觉得哪里可以改进?”
“失败不代表你不行,只代表这个方法需要调整”
“每个成功的人都经历过很多次失败”
分享你自己的失败经历
“妈妈今天工作出了错,但我已经知道怎么改进了”
“爸爸学骑车时也摔过很多次,慢慢练习就会了”
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每个人成长中都会经历的事。
用具体记录代替空泛表扬
少说“你真棒”,多用事实说话:
把孩子练习跳绳的视频给他看:“从最初只能跳3个到现在50个,这就是进步”
对比他修改多次的画作:“这一版的色彩搭配更有层次了”
让孩子亲眼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
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通过努力和方法,每个人都能不断进步。真正的自信,不是来自“我很聪明”,而是来自“我知道怎么努力,也不怕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