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玩土能增加微量元素?靠谱吗?
- 母婴知识
- 5小时前
- 11热度
土壤确实是微量元素的“天然宝库”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已知的微量元素多达70余种,包括铁、锌、硒、钙、镁等人体必需元素。这些元素通过土壤-植物-动物的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体。富硒土壤地区(如海南澄迈)的农产品含硒量较高,当地长寿老人比例显著提升。动物行为研究中,大象会专门寻找含碘土壤,非洲鹦鹉会选择性食用能中和毒素的黏土。

“吸收” 是个大难题
说土里有微量元素,这话没骗人。土壤中天然含有铁、锌、硒、钙等元素,比如红土富含铁,黑土锌含量相对高,这也是为什么植物能从土里吸收营养、结出有微量元素的果实。但问题在于:植物能靠根系吸收土里的元素,可孩子的皮肤、消化道,根本没法 “高效利用” 土里的微量元素。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营养专家王丹华解释:“人体吸收微量元素有严格的‘通道’,比如铁需要转化成‘二价铁’才能被肠道吸收,锌得结合蛋白质才能进入血液。而土里的微量元素大多是‘无机形态’,还可能和黏土、腐殖质绑定,就算孩子玩土时蹭到皮肤上、偶尔吃进一点(比如手没洗干净吃东西),要么被皮肤屏障挡在外面,要么被肠胃直接排出,能真正吸收的量微乎其微,还不如吃一口蛋黄补的铁多。”
玩土的风险更该警惕
很多家长觉得 “土脏点没关系,能增强抵抗力”,但对免疫力还没发育好的孩子来说,随便玩土的风险远大于 “可能的营养收益”,这 3 个隐患尤其要注意:

1. 细菌、寄生虫:可能引发肠胃问题
土壤里藏着不少 “看不见的威胁”,比如沙门氏菌(容易导致呕吐、腹泻)、蛔虫卵(可能在肠道里产卵)、破伤风杆菌(伤口接触后有感染风险)。尤其是长期堆肥的土、被宠物粪便污染的土,细菌密度更高。去年就有新闻报道,一个 3 岁孩子玩了小区花坛的土后,因为手上有小伤口感染细菌,发烧了整整一周。
2. 重金属污染:比 “缺微量元素” 更危险
城市里的土(比如路边、工厂附近)可能有重金属污染(铅、汞、镉等),这些物质会附着在土壤颗粒上,孩子玩土时沾到手上,再吃进嘴里,会慢慢在体内积累,影响神经系统、骨骼发育。比如铅污染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迟缓,这可比 “缺一点锌” 的危害大多了。
3. 过敏风险:花粉、霉菌可能引发不适
土壤里还可能藏着植物花粉、霉菌孢子,过敏体质的孩子接触后,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打喷嚏、咳嗽等症状。有家长发现孩子玩土后总揉眼睛,以为是 “揉进沙子”,其实可能是霉菌过敏导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