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有什么方法?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教育?

前几天在超市排队,看到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前面阿姨的腿。孩子马上抬头说“对不起”,旁边的妈妈也连忙道歉。阿姨原本皱着的眉头立刻舒展开,还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这个简单的场景让我感慨:有礼貌的孩子,真的会让周围的人都感到舒服。

现在很多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容易忽略礼貌教育。其实礼貌不仅是“请、谢谢、对不起”这几个词,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能力。有礼貌的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将来在学校和职场也会更受欢迎。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更需要礼貌教育?

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不少孩子存在这些情况:

见到邻居和亲戚不主动打招呼;

大人说话时经常插嘴;

收到礼物没有感谢的表示;

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却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而且现在很多家庭孩子少,全家围着转,孩子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时候,礼貌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孩子礼貌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想要孩子有礼貌,家长首先要做好示范:

从家庭内部做起

很多家长对外人很客气,在家却随心所欲。其实孩子最先观察的就是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我和爱人约定:

彼此帮忙后要说“谢谢”

需要打扰对方时说“不好意思”

早上起床互相问好

即使有分歧也不大声争吵

把礼貌用语变成习惯

不只是教孩子说,而是全家一起用。比如:

请孩子递东西时说:“请帮妈妈拿一下水杯。”

孩子帮忙后立即说:“谢谢宝贝。”

不小心碰到孩子时说:“对不起,妈妈没注意。”

在外面的表率作用

对服务员、保安、保洁人员都要客气

排队时不插队

电梯里主动帮人按住开门键

开车时礼让行人

遇到具体问题这样教

理论说再多,不如实际例子有用。分享几个常见情况的处理方法:

场景一:孩子不肯打招呼

不要当众批评孩子“没礼貌”,这会让孩子更抵触。可以事先和孩子约定:“如果不想说话,可以微笑或者挥挥手。”等回家后再耐心询问原因,可能是孩子还没准备好,或者有点怕生。

场景二:孩子打断大人谈话

在家里就要立规矩:大人说话时,如果孩子有事,可以安静地站在旁边等待,或者把手轻轻放在大人手臂上,表示有事要说。这个需要反复练习,刚开始可以在家做情景模拟。

场景三:收到礼物没有反应

提前教孩子,无论喜不喜欢这个礼物,都要感谢对方的心意。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谢谢您,我很喜欢。”即使礼物不合心意,也要教会孩子看到别人的善意。

日常生活中的礼貌课堂

餐桌礼仪要循序渐进

2-3岁:教孩子吃饭前要洗手,吃饭时不能到处跑

4-5岁:学习正确使用餐具,不翻搅菜品

6岁以上:等人齐了再动筷子,夹菜时不在盘子里翻捡

做客礼仪需要提前准备

去别人家前,和孩子约定:

不经允许不进入卧室

不动别人的收藏品和抽屉

离开时帮忙整理玩具

公共场合的规矩要明确

电影院:不踢前排座椅,不吃有响声的食品

图书馆:手机静音,不大声说话

公交车:不踩座椅,主动让座

纠正不礼貌行为要讲究方法

看到孩子不礼貌,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训斥。其实有更好的方式:

用提醒代替批评:“记得我们说过要怎么做吗?”

私下沟通:不在外人面前让孩子难堪

说明原因:不光说“不能这样”,还要解释“为什么不能”

给予弥补机会:如果孩子说了伤人的话,引导他道歉或做点什么来弥补

礼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记得我女儿有段时间见到谁都不打招呼,说了很多次也没用。后来发现是她正在经历害羞期。我们不再强迫,只是继续做榜样。过了半年,她突然开始主动问好了,而且比我们教得还要周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重要的是持续地营造有礼貌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他人。

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其实是在帮他们装备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这种能力会让孩子受益终身。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用更多的耐心和智慧,陪伴孩子成长为有教养、懂尊重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

美国儿科学会:如何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