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不想上学”,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高情商家长都这做
- 早期教育
- 2025-09-01
- 125热度
暑假的时光就像流水,眼看着余额就要清零啦,“神兽归笼”的日子那是越来越近咯。好多家长这会儿正忙着给孩子准备开学用的书本、文具,规划着开学前要做的事儿,却常常忽略了孩子藏在心里头的那些“小情绪”。
有些孩子啊,早就盼着开学,想着能和分别了一个假期的同学见面,一起在新的课堂里探索知识,那兴奋劲儿都快溢出来啦。可也有不少孩子,一想到要告别自由自在的假期,心里就悄悄地犯起了嘀咕,焦虑得不行,甚至直接跟家长说“不想上学”。
在这儿可得提醒各位家长,开学前这段时间,咱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就像开车时的“导航仪”,选对了方向,就能带着孩子平平稳稳地过渡到新学期;要是用错了方式,那可就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情况变得更糟。想要孩子轻轻松松地迎接新学期,关键得用“点亮希望”的办法,而不是一个劲儿地“施压提醒”。
孩子为啥怕上学呢?有可能是“负面暗示”在捣鬼。你听,好多家长经常会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开学就得早睡早起,再也别想睡懒觉了!”“手机赶紧收起来,开学后想都别想玩!”“上了小学/初中,作业堆得像小山一样,你可得提前做好准备!”这些话,乍一听好像是“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可实际上却藏着一种“威胁感”。
孩子的大脑里有个叫“杏仁核”的区域,专门负责处理情绪。当家长用紧张、警告式的语言,一个劲儿地跟孩子强调“约束”和“压力”的时候,这个“杏仁核”就会被直接激活。孩子就会本能地产生恐惧、抗拒这些负面情绪,甚至会在心里把“开学”和“不开心”划上等号。就像有些孩子会说“外婆说开学要把玩具都扔掉”“开学就没自由了”,这些担忧的背后,往往就是家长不经意间传递的“负面暗示”在捣乱。
那咱们该怎么跟孩子说呢?其实啊,只要调整一下沟通的侧重点,把“不能做什么”换成“可以期待什么”,孩子对开学的态度立马就不一样了。下面给大家举几个实用的例子。
别跟孩子说“开学要早睡早起,别再熬夜了”,可以换成“我们提前把作息调整好,开学时让老师和同学都看到精神满满的你,多棒呀!”把“被迫遵守规则”变成“展现好状态的小目标”,孩子肯定更容易接受。
别老念叨“别总想着买玩具,开学要以学习为主”,试试说“我们一起去挑一套你喜欢的新文具吧,漂亮的笔记本、好用的笔,说不定能帮你写出更棒的作业呢!”用“准备学习工具”的过程,点燃孩子对“新知识”的期待。
也别一开口就是“开学绝对不能玩电子产品”,不妨改成“我们一起定个电子产品使用规则,要是能好好遵守,每周就能攒下固定的‘娱乐时间’,既不耽误学习,也能放心玩,怎么样?”用“正向奖励”代替“完全禁止”,让孩子感受到“规则不是约束,而是平衡的智慧”。
这些话既没有否定孩子的需求,也没有给孩子传递压力,而是用具体、积极的期待,引导孩子主动去关注开学后的“美好细节”,让他们明白:开学不是“失去自由”,而是“开启新的成长”。
另外,还得提醒各位家长,开学前的心理准备,可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儿。有些家长自己就会因为“担心孩子适应不了新环境”“怕孩子成绩跟不上”而焦虑得不行。这种情绪很容易通过语气、表情传递给孩子。所以啊,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开学”看成是孩子成长的自然阶段,而不是一场“需要紧绷的挑战”。只有家长自己先保持平和、积极的状态,才能用从容的态度陪伴孩子,让孩子觉得“开学是件值得期待的事儿”。
开学可不是“神兽归笼”这么简单,它是孩子迈向新成长的起点。与其反复跟孩子说“别松懈”,不如为孩子点亮一盏“希望之灯”:陪他选一支喜欢的笔,和他聊一聊新学期想认识的朋友,帮他把对未来的小期待装进书包。当孩子带着“盼头”走进校园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成长的热爱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