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容易长“倒刺”?如何科学防护

宝宝长倒刺,不是缺维生素,是这3个原因在“捣乱”

一看到倒刺,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宝宝缺维生素C或锌”,赶紧加辅食、买补剂。但王医生解释,除非是严重挑食偏食导致营养失衡,否则普通宝宝的倒刺,根本不是“吃出来的问题”,而是这几个日常因素引发的:

- 皮肤太干:最常见的“元凶” 宝宝皮肤角质层薄,皮脂腺发育不完善,手上的水分特别容易流失。尤其是秋冬季节,或者频繁洗手后没及时保湿,指甲周围的皮肤就会干燥紧绷,表皮开裂后就形成了倒刺。

- 摩擦太多:小嫩手“遭不住” 宝宝正是探索世界的阶段,抓玩具、抠爬行垫、撕绘本、啃手指,小手每天都在“高强度工作”。这些摩擦会让指甲边缘的皮肤受损,加上宝宝指甲生长快,很容易出现表皮剥离,形成倒刺。

- 护理不当:家长的“小疏忽” 比如洗手后没擦干,水分蒸发带走更多油脂;或者用成人的肥皂、洗手液给宝宝洗手,刺激性成分会破坏皮肤屏障;还有的家长给宝宝剪指甲太靠后,损伤了甲周皮肤,这些都会诱发倒刺。

朋友家宝宝每天抓塑料积木玩,爸爸总用消毒湿巾擦手却不涂保湿霜,手上倒刺反复长。后来调整成“温水洗手+及时涂婴儿霜”后,3天倒刺就变软,一周后彻底消失,根本没补任何维生素。

科学防护3步走,让倒刺远离宝宝

温和清洁,及时保湿

洗手时建议使用温水(过热的水会带走更多油脂)和婴幼儿专用的温和洗手液。洗完后用柔软的棉巾轻轻拍干,切记要在手部尚未完全干透的微湿状态下,立即涂抹上足量的婴幼儿专用护手霜或润肤霜。这样可以有效锁住水分。日常应根据宝宝手部干燥情况,多次涂抹,尤其是在睡前。

正确修剪,告别撕扯

一旦发现倒刺,千万不能硬撕或让宝宝用嘴咬,这极易撕裂皮肤,导致疼痛、出血,甚至引发感染。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宝宝的小手几分钟,使倒刺和周围皮肤软化。然后用一把清洁的、刀头为圆弧形的婴儿专用指甲钳,紧贴根部剪掉翘起的部分。修剪后可以再涂一层润肤霜舒缓。

均衡营养,由内滋养

保证宝宝饮食均衡多样,多摄入富含对皮肤有益营养素的食物:

维生素A:胡萝卜、南瓜、蛋黄、动物肝脏等。

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新鲜蔬菜和水果。

维生素E:坚果(注意过敏和呛噎风险,可碾碎食用)、植物油。

锌元素:瘦肉、海产品(如牡蛎)、豆类。

保证充足的奶量和饮水量,也是维持皮肤水润的基础。减少摩擦,温柔呵护。定期检查宝宝的玩具是否光滑无毛刺。为宝宝选择棉质、柔软的衣物,避免粗糙面料摩擦小手。玩耍后及时清洁并保湿。

纠正习惯,耐心引导,对于有吃手、咬指甲习惯的宝宝,家长需要耐心引导,通过安抚、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帮助宝宝逐渐戒除,减少唾液对皮肤的刺激。

资料来源:

诸暨市人民政府官网

腾讯医典

民福康

三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