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妈妈就哭闹?如何培养宝宝的安全感
- 母婴知识
- 12小时前
- 7热度
宝宝为啥 “离开妈妈就哭”
很多家长觉得 “宝宝黏人是坏习惯”,其实宝宝对妈妈的依赖,是安全感建立的第一步。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秀兰解释:“0-2 岁是宝宝‘安全感建立关键期’,妈妈是宝宝最熟悉的人,身上的气味、声音、心跳,都是宝宝‘安全的信号’。离开妈妈,宝宝会觉得‘熟悉的环境消失了’,自然会用哭闹表达害怕和不安。”不同阶段宝宝的 “分离哭闹”,原因还不一样:

6-10 个月:宝宝开始认人,能分清 “妈妈” 和 “陌生人”,看到妈妈离开会哭闹,这是 “认生期” 的正常反应,说明宝宝能建立 “亲密关系” 了;
10-18 个月:宝宝有了 “物体恒存” 的概念(知道 “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但还没完全信任,离开时还是会哭闹,比如妈妈去做饭,宝宝会追到厨房,怕妈妈 “消失”;
18-24 个月:宝宝开始有 “自主意识”,想跟着妈妈,但又想探索世界,离开时会哭闹,其实是 “既想独立又怕失去妈妈” 的矛盾表现。
这些 “错误做法” 会破坏宝宝的安全感,越哄越黏人
误区 1:“偷偷溜走”—— 让宝宝更害怕 “妈妈突然消失”
有的家长怕宝宝哭闹,趁宝宝不注意偷偷离开(比如宝宝玩玩具时,悄悄开门走),觉得 “宝宝没发现就不会哭”。但宝宝发现妈妈不见后,会更恐慌:“妈妈怎么突然不见了?会不会再也不回来?” 下次妈妈再靠近,宝宝会更紧地抱住妈妈,不敢放手,甚至妈妈去厕所都要跟着,生怕再 “被偷偷丢下”。
正确做法是离开前一定要 “跟宝宝告别”,哪怕宝宝听不懂,也要蹲下来看着宝宝的眼睛,说 “妈妈要去做饭,20 分钟后就回来陪你玩,你先跟爸爸玩积木好不好?”,然后给宝宝一个拥抱,再离开。虽然宝宝可能会哭,但多次重复后,宝宝会知道 “妈妈离开后会回来”,慢慢减少恐慌。
误区 2:“呵斥宝宝‘不勇敢’”—— 让宝宝觉得 “哭闹是错的”
宝宝哭闹时,有的家长忍不住呵斥:“你怎么这么不勇敢!妈妈就离开一会儿,有什么好哭的?” 甚至推开宝宝的手,让宝宝 “自己冷静”。但宝宝的哭闹是 “害怕的表达”,呵斥会让宝宝觉得 “我的害怕是错的,妈妈不喜欢我哭”,不仅不会停止哭闹,还会觉得 “妈妈不爱我了”,安全感更差。我们要先接纳宝宝的情绪,比如把宝宝抱起来,轻轻拍后背,说 “妈妈知道宝宝怕,妈妈离开你会难过,没关系,妈妈陪你哭一会儿,等你不哭了,妈妈再去做事”。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跟宝宝说离开的原因和回来的时间,让宝宝知道 “害怕是正常的,妈妈会陪着我”。

不同场景下的安全感培养技巧
日常生活中,鼓励宝宝独立探索,但在他们需要时及时出现。当宝宝独自玩耍时,不要轻易打断,这是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能力的机会。
分离时刻,保持冷静和坚定。即使听到宝宝哭闹,也不要表现出过度焦虑或犹豫不决。你的平静会传递给宝宝:“分离不可怕,妈妈很镇定”。
重聚时,给予宝宝热情的拥抱和关注,让他们明确体验到“妈妈总是会回来”的安心感。可以通过语言强化这一点:“你看,妈妈下班就回来接你了,妈妈答应的事一定会做到”。
长期分离(如妈妈返回职场),需要更充分的准备。提前让宝宝熟悉新的看护人,并逐步增加分离时间。留下一些带有妈妈气息的物品(如围巾、照片)作为安慰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