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长牙期烦躁不安?如何正确缓解
- 母婴知识
- 12小时前
- 10热度
宝宝长牙前,会发出这些“信号”
很多家长以为 “看到牙尖才是长牙”,其实宝宝在出牙前 1-2 个月,就会用小动作发出 “求助信号”,早发现早干预,能减少很多烦躁:牙龈 “小动作”:宝宝会频繁吐舌头、抿嘴唇,或者把拳头、玩具使劲往嘴里塞,啃咬时表情用力,甚至会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音 —— 这是因为牙龈又痒又胀,需要通过啃咬缓解压力;
情绪 “大波动”:原本能自主玩半小时的宝宝,突然变得黏人,一离开家长就哭;吃奶时会突然甩开奶瓶 / 乳头,烦躁地扭动身体,甚至咬得妈妈疼到流泪;
睡眠 “大倒退”:之前能睡整觉的宝宝,半夜会突然哭醒,哄睡后没多久又惊醒,有时还会磨牙、流口水;
身体 “小反应”:部分宝宝会出现轻微低烧(37.5℃左右)、流口水增多、轻微腹泻的情况,这是牙齿萌出时刺激牙龈神经,引发的正常生理反应,不用过度紧张。

3 个居家小技巧:安全又有效,新手家长也能上手
1. 冷敷牙龈:用 “凉感” 缓解肿胀疼痛(适合 4 个月以上宝宝)
牙齿顶破牙龈时,牙龈会充血肿胀,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痛感,是最直接的缓解方式。
工具选择:优先用医用硅胶牙胶(选带凸点的款式,按摩牙龈更有效),提前放入冰箱冷藏层(不是冷冻层!)10 分钟,让牙胶带点凉感即可;也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蘸凉白开,裹在手指上给宝宝按摩牙龈;
使用方法:把凉牙胶递给宝宝,让他自己啃咬,家长在旁边看护,避免牙胶掉落弄脏;如果宝宝抗拒牙胶,就用凉纱布轻轻按压牙龈,从牙根到牙尖慢慢按摩,每次 1-2 分钟,每天 3-4 次;
2. 调整喂养:避开 “刺激牙龈” 的雷区(适合全月龄宝宝)
长牙期宝宝的牙龈敏感,喂养方式不当会加重不适,调整这两个细节很重要:
喂奶姿势:母乳喂养时,尽量让宝宝含住整个乳晕,避免只含乳头,减少咬痛;奶瓶喂养时,选择带软硅胶奶嘴的奶瓶,喂奶时轻轻扶住宝宝的下巴,避免他用力拉扯奶嘴刺激牙龈;
辅食温度:如果宝宝已经添加辅食,尽量做微凉的食物(比如常温的水果泥、凉粥),避免热食刺激肿胀的牙龈;可以把胡萝卜条、苹果片蒸熟后放凉,让宝宝拿着啃咬,既能缓解牙龈痒,又能锻炼咀嚼能力;
3. 情绪安抚:用 “熟悉感” 缓解焦虑(适合所有长牙宝宝)
长牙带来的不适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多给一些熟悉的陪伴和安抚,能帮他平复情绪:
多抱抱多互动:宝宝烦躁时,把他抱在怀里轻轻摇晃,或者用婴儿背带背着他做家务,熟悉的心跳声和体温能让他感到安心;可以和宝宝玩 “躲猫猫” 游戏,转移他对牙龈不适的注意力;
保持环境稳定:长牙期宝宝对环境变化更敏感,尽量别频繁更换看护人、别突然改变睡眠环境;睡前可以给宝宝洗个温水澡,再用安抚巾裹着他,播放熟悉的白噪音,帮他建立稳定的睡眠仪式;
允许 “特殊需求”:如果宝宝突然变得依赖安抚奶嘴、喜欢啃咬特定玩具,别强行制止,这些熟悉的物品能帮他缓解焦虑,等长牙期过去,再慢慢调整习惯就好。
新手爸妈最易踩的“坑”
❌ 使用含药物成分的牙胶或凝胶
很多国家已禁止给婴幼儿使用含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成分的产品,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
❌ 盲目补钙
长牙快慢主要与遗传有关,盲目补钙反而可能增加宝宝身体负担。
❌ 用蜂蜜、糖等擦牙龈
可能引起蛀牙,1岁以下宝宝食用蜂蜜还有肉毒杆菌中毒风险。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虽然长牙会引起不适,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就医:
发烧超过38.5℃
腹泻、呕吐等肠胃症状
异常嗜睡或哭闹不止
牙龈流脓或出血严重
这些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信号,不要简单归咎于长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