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对宝宝的重要性,如何正确选择疫苗

可能很多家长觉得 “宝宝身体好,不打疫苗也没事”,却忽略了一个残酷事实:在疫苗未普及的年代,麻疹、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百日咳等传染病曾夺走无数婴幼儿的生命 ——1959 年我国麻疹大流行,全年报告病例超 900 万,死亡人数达 26 万;而如今,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核心原因就是疫苗的普遍接种。​

疫苗对宝宝的保护作用,本质是 “提前训练免疫系统”:将经过减毒或灭活处理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注入体内,让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 “记忆细胞”,未来遇到真正的病原体时,能快速发起攻击,避免宝宝患上重症。对新生儿来说,他们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在 6 个月后会逐渐消失,疫苗就成了抵御传染病的 “第一道防线”—— 比如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肝硬化、肝癌,接种脊灰疫苗能杜绝终身残疾,接种麻腮风疫苗可避免脑炎、耳聋等严重并发症。

家长最容易犯的 5 个疫苗误区​

1. 误区 1:“一类疫苗够了,二类疫苗没必要打”​

很多家长觉得 “免费的才是最好的”,却忽略了二类疫苗覆盖的疾病风险 —— 比如 Hib 引起的脑膜炎、轮状病毒导致的脱水,都是一类疫苗无法预防的,且可能危及宝宝生命。正确做法是:一类疫苗 “必打”,二类疫苗按 “风险高低” 优先选择(如五联、13 价肺炎、轮状病毒、水痘疫苗优先),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完善接种。​

2. 误区 2:“宝宝生病时不能打疫苗,好了也得等很久”​

宝宝发烧(体温>37.5℃)、腹泻、严重湿疹时确实需暂缓接种,但身体恢复后(退烧后 3 天、腹泻停止后 1 周)即可补种,无需等 “很久”—— 延迟接种会让宝宝暴露在传染病风险中,比如错过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时间,可能在秋季腹泻流行时感染。​

3. 误区 3:“疫苗有副作用,会伤害宝宝身体”​

疫苗的副作用多为轻微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低烧 37.5-38℃),通常 1-2 天会自行消退,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为 1/100 万,远低于传染病导致的风险。反而未接种疫苗的宝宝,感染传染病后可能留下终身残疾(如小儿麻痹),风险远高于疫苗副作用。​

4. 误区 4:“进口疫苗比国产疫苗好,贵的就是对的”​

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在核心成分(抗原含量)、保护效果上无显著差异,且国产疫苗更符合我国宝宝的体质,副作用发生率甚至更低 —— 比如国产五联疫苗、13 价肺炎疫苗,性价比远高于进口产品。选择时重点看 “是否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而非 “产地” 或 “价格”。​

5. 误区 5:“接种疫苗后就 100% 不会生病,不用注意防护”​

疫苗的保护率并非 100%(如流感疫苗保护率约 60%-80%),且需完成全程接种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 比如水痘疫苗需接种 2 剂才能达到 90% 以上保护率,只接种 1 剂仍有感染风险。接种后仍需做好日常防护(如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才能全面保护宝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