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过敏那些事:如何识别和预防常见过敏原

在儿科门诊中,因皮肤红疹、反复腹泻或不明原因哭闹前来就诊的婴幼儿不在少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过敏相关。随着生活环境和饮食变化,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在上升,现在已成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对于新手父母而言,怎样识别宝宝是否过敏,如何科学规避潜在风险,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关键一课。

一、如何识别宝宝是否过敏

婴幼儿尚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不适,其过敏反应往往通过身体症状“发声”。家长需格外留意以下几类常见表现:

皮肤反应:这是最直观的过敏信号。湿疹(特应性皮炎)、荨麻疹(俗称风团)尤为常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斑疹或大小不一的红色凸起。部分宝宝在接触某些洗涤剂、衣物材质或食物后,还可能出现接触性皮炎。
消化系统症状:食物过敏常引发胃肠道不适,如频繁呕吐、腹泻、腹痛或胃痉挛。
呼吸系统表现:包括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眼睛红肿发痒,严重时可能出现喘息、胸闷等哮喘样症状。
全身性反应:在极少数情况下,宝宝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嘴唇或眼周迅速肿胀、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甚至昏迷,需要立刻送往医院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过敏症状的出现时间各异,有的在接触过敏原后几分钟内迅速发作,有的数小时甚至更久。

二、如何预防常见过敏原

识别症状只是第一步,学会预防规避过敏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婴幼儿的常见过敏原主要分为两大类:

食物性过敏原: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大豆、小麦、鱼和贝类是公认的八大类常见食物过敏原。其中,牛奶蛋白过敏(CMPA)在婴儿期尤为多见。
环境性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宠物皮屑、霉菌孢子等吸入性过敏原,以及某些洗涤剂、护肤品中的化学成分、合成纤维衣物等接触性过敏原。

预防策略需双管齐下:

营养策略:权威专家共识指出,对于过敏高风险婴儿(如有家族过敏史),4-6月龄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包括潜在的过敏原食物(如鸡蛋、花生),反而有助于降低过敏风险,而非传统观念中的“推迟添加”[[17],[22]]。辅食添加应遵循“每次一种、观察3天”的原则,即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连续观察2-3天,确认无不良反应后再添加下一种。对于已确诊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殊配方奶粉。
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定期除螨,避免使用地毯和厚重窗帘;谨慎引入宠物;选择成分温和、无香精色素的婴儿专用洗护产品和洗衣液;宝宝衣物以纯棉材质为佳。

三、科学应对:从家庭观察到专业诊疗

当家长怀疑宝宝出现过敏时,千万不要自己盲目用药。应及时寻求专业儿科或儿童过敏专科医生的帮助。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建议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血液特异性IgE检测或食物激发试验等,以明确过敏原。

但是并非所有疑似过敏的情况都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专家建议:对于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以及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中重度湿疹患儿,进行过敏原检测更具临床意义。

总之,面对宝宝过敏问题,家长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通过细心观察、科学预防和及时就医,我们完全有能力为宝宝构筑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让他们远离过敏困扰,自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