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恋物成瘾怎么办?3招重建安全感,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
- 经验分享
- 15天前
- 46热度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儿童“恋物瘾”,即孩子一旦离开长期陪伴的某样物品,就会陷入忐忑不安的状态。患有“恋物瘾”的儿童往往害怕见到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交流说话,表现得十分胆怯退缩,神情也较为淡漠。相关专家研究指出,这种“恋物瘾”大多源于孩子安全感的匮乏。
在过去注重亲子关系的中国,有此类症状的儿童比例较低。然而近年来,随着白领阶层教子模式逐渐西化,教育在幼儿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而亲情互动式享受却被忽视,导致有“恋物瘾”的儿童数量不断增多。
从本质上来说,儿童“恋物瘾”是轻微孤独症的一种表现,容易使孩子形成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
以下几种家庭环境中的幼儿更容易出现“恋物瘾”:
一是住房条件优越,孩子自1岁起就在儿童卧室单独入睡的家庭;
二是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的家庭;
三是表面注重孩子早期开发,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的家庭;四是孩子长期与暴力动画相伴、与电视为伍的家庭。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或戒除“恋物瘾”呢?儿童教育家认为,既然“恋物瘾”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就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为孩子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日常多给予孩子拥抱和拍抚。平时要多拥抱孩子,轻轻拍抚他们的背部和头顶,满足孩子的“皮肤饥饿”。拥抱和拍抚不应成为奖赏,不能只在孩子取得成绩时才给予。即便孩子做错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们,这能在两代人之间传递无声的爱意,如“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等。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作“精神保险带”。
二,做好孩子独睡前的安抚工作。孩子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暗,强行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孩子很难接受。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他们,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孩子就比较容易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
三,选购幼儿用品时备下“迁移载体”。了解到九成以上恋物儿童会对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等“上瘾”后,妈妈在选购这些用品时,要有意识地多准备几个。比如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它的表弟们),让孩子有选择地使用。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这些是无生命的物质,而非有感情能交流的人。
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就能帮助孩子走出与“恋物”相伴的封闭天地,让他们接触到外面世界充沛的阳光,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