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闹,抱还是不抱?科学育儿有答案

“宝宝一哭就抱,会不会抱出娇气包?”“让宝宝哭一会儿,锻炼肺活量?”这些观点在育儿圈一直争议不断。

老一辈觉得宝宝哭是锻炼,不能随便抱;而现代育儿理念则强调要及时回应宝宝需求。究竟哪种做法对宝宝更有益呢?

抱还是不抱?真实案例见分晓

有位妈妈分享了两个孩子的不同经历。大果刚出生时,她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孩子哭一会儿没关系,别太宠”。一次,大果哭得撕心裂肺,她强忍着没去抱,想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十分钟后,她实在忍不住抱起孩子,发现小脸通红,眼泪鼻涕一大把,委屈极了,那一刻她心疼不已。

而小果出生时,她已掌握更多科学育儿知识。每当小果哭,她都会第一时间查看并回应需求。渐渐地,她发现小果哭闹次数明显比大果婴儿期少,夜间也更容易安抚入睡。

这两种不同经历表明,对待新生儿哭闹,不能简单用“娇惯”或“锻炼”判断,而应根据宝宝哭的原因和年龄阶段灵活应对。

为什么新生儿会哭?

新生儿哭泣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了解该不该马上抱,需先解读宝宝哭泣背后的原因:

1.生理需求型哭声:这类哭声通常有明确生理原因,如饥饿、尿布湿了、冷热不适、生病等。饥饿的哭声有节奏且伴随吮吸动作;不适的哭声尖锐持续;困倦的哭声伴有揉眼睛和打哈欠。不同宝宝表达生理需求的方式也有差异,有的饿了哭声由小到大,有的则先发出“啊啊”声提醒。

2.情感需求型哭声:宝宝会因情感需求哭泣,如想要拥抱、缺乏安全感、感到孤独或想和父母互动。这类哭声不急促,可能伴有看向父母的眼神或伸手要抱的动作。研究表明,拥抱和肢体接触对新生儿情绪调节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美国儿科学会研究指出,及时回应婴儿情感需求有助于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促进其情绪和社交能力健康发展。

3.环境刺激型哭声:有时宝宝哭是因外界环境刺激,如突然响声、陌生人、强光、温度变化等。这类哭声突发,伴有惊吓或不适反应。有位妈妈发现自家宝宝对声音敏感,家里陌生人说话声音大,宝宝就会受惊大哭,了解后她会尽量为宝宝创造安静环境,尤其是睡眠时间。

科学研究:立即回应vs延迟回应,哪个更好?

关于是否应立即回应婴儿哭声,科学研究给出重要观点:

1.新生儿阶段(0 - 3个月):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立即回应此阶段婴儿哭声,能帮助建立基本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个阶段婴儿大脑快速发育,及时情感回应有助于形成健康神经连接。诺丁汉大学长期追踪研究发现,新生儿期得到及时回应的婴儿,学龄期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更好。

2.婴儿中期(4 - 6个月):斯坦福大学研究表明,此阶段可逐渐延长回应时间,帮助宝宝建立自我安抚能力,但延迟不意味着忽视,要在确认宝宝安全的前提下,给他短暂自我调节时间,且不超过5分钟,这样不会伤害亲子依恋关系。

3.婴儿后期(7个月以上):随着婴儿认知能力发展,可更灵活回应哭声。有时可用语言安抚代替立即抱起,帮助宝宝建立情绪调节能力。此时婴儿能理解简单因果关系,适当等待可发展其问题解决能力和耐心,但父母要一直在场,用语言和目光维持联系。

每个宝宝都是独特个体,没有绝对育儿方法。最好的策略是观察、尝试、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宝宝的方式。新手爸妈们,面对宝宝哭声,你们是如何做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验和困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