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宝宝总喊“我不要”怎么办?用“情绪命名法”开启孩子情绪表达新大门

家有三岁娃的父母,肯定都对这样的场景不陌生:正玩得起劲呢,你喊他做点别的,小家伙脖子一梗,扯着嗓子喊“我不要”,那小模样,活脱脱一个努力宣告主权的小大人。其实啊,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像春天的野草一样疯长,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渴望。他们说“我不要”,真不是故意跟咱作对,只是心里那些复杂的感受,还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时候,“情绪命名法”能帮咱们轻松打开孩子的心门。这方法的核心也不复杂,就是当父母的,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官”,把那些孩子说不出来的感受替他说出来。

就说洗澡这事儿吧,到了时间,孩子却像条小泥鳅,扭来扭去大声拒绝。要是咱一个劲儿地催促:“快点,别磨蹭了!”孩子指定更抵触。不如咱蹲下来,拉着他的小手,看着他的眼睛,轻声说:“宝宝正玩得开心呢,现在得停下来去洗澡,是不是觉得挺扫兴,还有点生气呀?”你看,这话一出口,神奇的事儿就发生了。孩子会觉得,原来爸爸妈妈懂我为啥不开心,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一上来,对抗情绪立马就软和了。

再比如在游乐场,到了该回家的点,孩子死活不肯走,抱着滑梯腿不撒手。咱别着急上火,把他抱在怀里,轻轻拍着他的背说:“这个滑梯太好玩了,你还没玩够,特别舍不得离开,心里是不是有点委屈呀?”这时候,孩子可能会点点头,甚至哇地一声哭出来。别担心,这不是反抗,而是他心里的情绪找到了出口,沟通的大门就此打开啦。

用“情绪命名法”,需要父母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细腻的心。孩子拒绝穿衣服,说不定是觉得衣服勒得皮肤不舒服;拒绝分享玩具,可能是害怕玩具被拿走再也回不来了。父母一次次地帮孩子把内心的情绪说出来,他就像在上一堂生动的情绪认知课,慢慢地,就能认识“失望”“委屈”“嫉妒”这些复杂的感受了。

等孩子学会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他就不会再用“我不要”来对抗全世界了。他会自信满满地说:“我有点害怕”“我还没准备好”“我还想再玩一会儿”。这份表达能力的背后,是咱父母满满的理解和给予的安全感。所以啊,下次孩子再喊“我不要”,别着急,试试“情绪命名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