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育儿补贴”背后的新型骗局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已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一孩、二孩、三孩家庭每年都能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这本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给众多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然而,近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警方发布的一则消息,却给满心期待的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有些“育儿补贴”领不得。

“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全国性惠民政策,却被一些不法分子‘蹭热点’,炮制出新型骗局。”昭通市公安局昭阳分局民警邵丽君说道。据她介绍,目前分局已接到多名群众举报,称在社交媒体上收到的“领取育儿补贴”信息实为诈骗信息。

邵丽君详细揭露了“领取育儿补贴”的诈骗套路。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悄悄潜入各类社交群,然后堂而皇之地发布“领取育儿补贴”的通知和链接,诱导群众点击。一旦群众点击链接,便会进入不法分子精心伪造的虚假网站。虚假网站会弹出弹窗,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提示访问者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领取,否则将永远失去申领资格,以此制造紧迫感,让群众慌了神。紧接着,诱导群众按照网页提示,录入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以及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落入诈骗分子手中,他们就能远程登录群众的手机银行账号,将账户里的资金洗劫一空。

面对如此狡猾的诈骗手段,公众该如何防范呢?邵丽君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公开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只有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才是权威可靠的。公众在申领育儿补贴时,一定要以官方消息为准,切不可轻信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以免掉入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

其次,要提升防范能力。如果在短信、社交平台、社交群内接收到“领取育儿补贴”的信息,特别是带有链接和所谓客服电话的,千万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点击或拨打,更不能因为一时好奇或贪图小便宜而转发给亲友,以免让更多人受到伤害。

最后,要增强警惕意识。如果不慎点击了相关链接,接到所谓平台“客服”或“工作人员”的电话或收到短信,凡是要求提供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甚至要求进行人脸识别的,应马上终止操作,更不能下载“会议软件”与他人联网操作,避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