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觉总一惊一乍?不是吓到了!科学解释叫“惊跳反射”

不少家长都发现,很多宝宝在睡觉时,常常会毫无预兆地突然一个激灵,紧接着就把自己给抖醒了。这可把家长们心疼坏了,心里直犯嘀咕:宝宝是不是做噩梦被吓到了呀?

其实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惊跳”现象。这是因为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中枢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比较高,特别容易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

当宝宝受到声音等刺激时,他们可不像大人那样,能在大脑皮层精准地定位刺激源。这些刺激会直接传递到四肢肌肉的神经纤维上,进而引发胳膊和腿的抖动。

刚出生的宝宝大脑更容易出现惊跳情况。不过家长们也别太担心,随着宝宝神经系统不断发育健全,正常情况下,到了三四个月大的时候,这种惊跳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但要是宝宝到了5个月以后,还是经常出现四肢惊跳或者抖动的情况,那家长就得重视起来了,最好带宝宝到医院检查一下神经系统,看看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那宝宝出现惊跳时,家长该怎么应对呢?下面这些方法很实用哦。

温柔安抚:要是宝宝被自己抖醒或者吓哭了,妈妈尽量别弄出大动静惊扰到宝宝。轻轻拍拍宝宝,或者把宝宝抱在怀里,这样能帮助宝宝很快重新入睡。

构建熟悉环境:妈妈可以用小毯子适当包裹一下宝宝,让宝宝有在妈妈子宫里那种被包裹的安全感。还可以在宝宝身边放一件带有妈妈奶香的衣物,熟悉的气味能让宝宝感觉更亲切、更有安全感。

自然光刺激:平常尽量多带宝宝去户外晒晒太阳,让宝宝慢慢适应自然光。宝宝睡觉的时候,室内也不用搞得特别黑,使用有一定透光性的窗帘就可以。

适当的声音刺激:家里别太安静,保持正常的说话声、走动声等。要是环境过于安静,反而不利于宝宝对外界声音的抵抗和辨别,惊跳反射的情况可能更难改善。

1.按摩和抚触:宝宝出生后,如果每天都能接受按摩,有助于激发和抑制原始反射。1岁以内的宝宝可以做抚触,1岁以后的孩子还可以增加一些触觉体验活动。

2.运动:对于6个月前的宝宝,坚持每天做2次被动操,这对促进宝宝大脑发育很有帮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宝宝惊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