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条实用的育儿知识知识助力宝宝健康成长

在育儿的漫漫征途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是孩子的抚养者,更是他们人生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塑造者,肩负着为孩子人生奠基的重任。

3 岁以下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黄金关键期。以科学方法和理念为指引,开展有计划、有目的且富有意义的育儿活动,能助力婴幼儿在健康、智力、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以下 15 条科学育儿小知识,干货满满,家长们不妨收藏学习。

1.定期健康检查

父母需在婴幼儿满月以及 3、6、8、12、18、24、30、36 月龄时,带他们前往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接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 0~6 岁儿童健康管理,定期做好体格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监测,为孩子健康成长筑牢第一道防线。

2.及时接种疫苗

父母要带婴幼儿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疫苗接种单位,按时接种国家免费提供的免疫规划疫苗。在优先保证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基础上,结合婴幼儿身体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按照“知情、自愿、自费”原则,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而且,儿童入托、入学时需出示《预防接种证》。

3.关注视力健康

日常养育中,父母要确保婴幼儿睡眠充足、膳食均衡,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2 岁以内婴幼儿不建议接触电子屏幕,2 岁以上每天累计使用电子屏幕时间不超过 1 小时,每次不超过 20 分钟,同时保持眼部清洁。

4.尽早口腔保健

婴幼儿萌出第一颗乳牙就应开始清洁牙齿,父母可根据月龄选用合适工具早晚清洁。避免餐间摄入含糖食物,以白水为主。不嚼碎食物喂婴幼儿,不与他们共用餐具。第一颗乳牙萌出到 12 月龄间进行首次口腔检查和患龋风险评估,之后每 3 - 6 个月定期检查。

5保持听力健康

6、12、24 和 36 月龄是婴幼儿听力筛查重点月龄。日常观察耳部有无异味、渗液,有无拍打或抓耳动作,对声音反应是否灵敏,发现问题及时就医。避免婴幼儿使用耳机,远离强声或持续噪声环境,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耳部进水,不自行清洁外耳道。

6.提倡母乳喂养

6 个月内婴幼儿提倡纯母乳喂养,无需添加其他液体和固体食物。3 月龄内按需哺乳,每日不少于 8 次;4 - 6 月龄逐渐定时喂养,每 3 - 4 小时一次,每日约 6 次,可减少夜间哺乳。早产儿或体重增长缓慢者,根据医生指导在母乳中添加母乳强化剂。

7.重视膳食营养

满 6 月龄后,母乳喂养同时及时添加富含铁的米粉、动物性食物、蛋类、蔬菜、水果等辅食,遵循“一种到多种,由细到粗,由稀到稠,由少到多”原则,每添加一种新食物观察 3 - 5 天。1 周岁内食物不加糖、盐及调味品,避免食用高盐、高糖、高脂食品和碳酸饮料。

8.促进亲子交流

父母通过抚摸、拥抱等身体接触和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促进亲子互动。尽早用语言交流,从简单语音到完整语句。随着语言能力提升,常讲故事、读绘本、唱儿歌。留守婴幼儿父母要通过多种方式保持联系沟通,避免孩子缺乏亲子关爱。

9.加强玩耍运动

父母与婴幼儿进行自由玩耍,如念儿歌、模仿动物叫声等亲子游戏,促进能力发展。加强运动锻炼,提供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练习机会。婴幼儿每天身体活动至少 3 小时,户外活动至少 2 小时,避免久坐超 1 小时。

10.丰富社交经验

有计划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提升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通过同伴交往、家庭聚会等帮助幼儿学习相处和行为规则。利用社区资源带儿童接触大自然,获得丰富生活体验。

11.适宜生活照护

家庭设置安全活动区域,张贴童趣挂图,提供适当玩具、图片和图书。为婴幼儿做好清洁卫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不良入睡习惯。

12.保持心理健康

父母关注婴幼儿表情、声音等表现,理解信号并及时回应。避免忽视、体罚、虐待等行为,不向婴幼儿发泄不良情绪,全日观察并参与活动,防止身心伤害。

13.强化疾病预防

体格生长异常、行为发育不同或出现精神、食欲、睡眠不佳以及皮疹、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婴幼儿就诊。

14.清除安全隐患

看护婴幼儿时,不离开视线范围,不使用电子设备,明确专人负责照护。在危险情况下保持伸手可及距离,不让婴幼儿无人看护,随时排查清除安全隐患。

15.抓好早期学习

日常养育中,父母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将早期学习融入每个环节,购置适合的图书和玩具,为婴幼儿提供丰富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