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起床气”:科学唤醒孩子的5个温柔方法

“起床气”着实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它本质上属于发脾气,但这种情绪的爆发似乎有着更合理的由头。清晨那短短几分钟,往往是一天里人们最为脆弱的时候,就连不少成年人也难以逃脱“起床气”的困扰。那么,面对孩子的“起床气”,我们切不可采用“杀伤性”的方式叫醒他们。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些正确叫醒孩子的方法!

什么是“杀伤性叫醒”

“杀伤性叫醒”指的是通过猛然打断睡眠启动过程,强行让一个人迅速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做法会对孩子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它可能会破坏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让孩子变得冲动、易怒;也可能导致孩子心情低落,甚至变得冷漠、麻木;更严重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哭闹个不停。

常见的“杀伤性叫醒”方式

1.大喝一声“八点了,快点起!”:温暖的被窝总是让人眷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舍得离开。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尽快起床,避免迟到,会使用带有指责性的语言或行为。要知道,这样做很容易夺走孩子的睡眠安全感,再加上高分贝声音的惊吓,足以毁掉一个原本美好的早晨。

2.一把拉开孩子的被子:这种方式不仅会严重破坏孩子的睡眠安全感,而且温度的急剧变化会突然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即便孩子“嗖”地一下坐起来,四肢也会是僵硬的。所以,不建议移动孩子睡眠时拿着、抱着或盖着的任何东西,因为那是孩子感到安全的环境。

3.一点都不温柔的拍孩子身体:叫醒孩子时,如果碰触孩子的身体,尤其是粗暴地“拍打”,极具杀伤力。在潜意识的控制下,人类对于突然出现的身体“袭击”,除了会吓一跳外,还可能会本能地反击。在许多睡眠试验中,“拍打”都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叫醒方式,也极易引发孩子的“起床气”。

4.用生活噪音叫醒:有些父母不会特意去叫醒孩子,而是利用自己起床后产生的噪音来叫醒孩子,比如走路声、洗脸刷牙声、脸盆摩擦声、谈话声等。这种方式虽然不会一下子惊醒孩子,但会让孩子感到极度反感。因为在睡眠切换启动的过程中,脑部的工作不断被噪音打断,无法在安静安全的环境中完成,从而导致孩子烦躁地醒来,引发“起床气”。

简而言之,任何激烈地中断孩子睡眠、使用高分贝声音、持续制造噪音,或触碰孩子身体以剥夺其睡眠安全感的行为,都属于“杀伤性叫醒”方式。

建议采用的叫醒孩子方式

1.提前告知:前一天晚上告诉孩子,第二天早晨你会及时叫醒他,让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孩子已经习惯由你叫起,则无需特别提醒。但如果时间有变动,比如从七点提前到六点半,最好跟孩子说一句:“明天我会早半个小时叫你哦!”

2.使用光线叫醒:光线的强弱能够调节人体内血清素和褪黑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从而影响睡眠。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阳光来帮助孩子起床。有些家长可能会说,现在雾霾严重,很难见到阳光。没关系,家长只需慢慢调亮台灯,然后悄悄离开即可。因为光线会唤醒孩子的视觉系统,并逐渐传递信号,启动大脑和四肢,这是一种既安全又高效的叫醒方式。

3.使用适当的运动叫醒:家长可以一边轻轻地叫孩子,一边轻轻地旋转孩子的手腕等关节部位。旋转关节部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孩子的头脑自然清醒。在夏秋季早上不易着凉的季节里,轻轻地按摩孩子的脊椎两边,也容易让孩子轻松醒来;但在大冬天,就要注意保暖,不太适宜按摩脊椎两边。

4.使用音乐叫醒:让孩子自己挑选一首或几首喜欢的音乐作为固定的叫早音乐。提前一刻钟进入孩子房间,打开闹钟,先从最小音量开始,慢慢加大音量。

5.使用早饭的香气叫醒:食物的香味能够刺激脑部,提高知觉机能,赶走睡意和疲劳。

温馨小贴士

如果能在一段时间内坚持在同一时间点唤醒孩子,将有助于孩子逐渐形成生物钟。久而久之,孩子甚至能在没有家长提醒的情况下自然醒来。

家长,尤其是年轻父母,应适当控制晚上的娱乐和工作时间,比如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宁静的睡眠环境,并树立早睡早起的良好榜样。

家长在叫醒孩子时应保持冷静。父母的焦虑和催促往往会使孩子变得更加磨蹭和拖拉,因为他们可能会用逆反心理来对抗我们。

保健专家指出,起床时,最好先睁开眼躺上十分钟,然后再起身,这样对身体有益。因此,我们不应要求孩子在听到指令的瞬间就立刻起床,而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起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