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就要学会走路?如何科学育儿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成长指南显示,宝宝在 9至18个月 之间开始独立行走,都属于正常范围。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发育时间表,就像开花一样,有早有晚。“走路”是一个需要全身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协同合作的复杂技能,不能一蹴而就。正确的培养方式不是“训练”,而是“引导”和“鼓励”,为宝宝创造条件和机会。

一、先明确:宝宝学走的 “准备信号”,别盲目干预

在开始培养前,需先观察宝宝是否具备学走的基础能力,避免过早训练损伤骨骼(如导致 O 型腿、足内翻)。出现以下信号,说明宝宝已准备好:
能独立站立片刻:无需扶物,能自己站稳 10-30 秒(身体不摇晃);
会 “扶走” 或 “牵手走”:能扶着沙发、围栏、大人的手稳步移动,且主动想迈步;
腿部力量充足:能轻松抬起双腿爬楼梯(或爬过矮障碍物),踮脚、蹲起动作流畅;
平衡感较好:坐姿时能灵活转身、伸手够物,不会轻易摔倒。
若宝宝还不能稳定站立、腿部发软,或对 “走” 表现出抗拒(如哭闹、坐下),建议先通过爬行、站立练习锻炼基础能力,再逐步引导。

二、正确培养:3 步引导 + 4 个关键,安全又高效

培养的核心是 “顺应宝宝意愿,提供支持而非强迫”,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先练 “基础能力”,打牢学走根基(10-12 个月)
学走不是 “直接练走”,而是先强化腿部力量、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推荐 3 个简单练习:

爬行练习:不要过早限制宝宝爬行(部分家长怕爬脏而阻止)。爬行时宝宝需协调四肢、支撑身体,能有效锻炼腿部肌肉和核心力量,是学走的 “前置课程”。可在地上铺爬行垫,放玩具吸引宝宝爬着去够。

扶站 / 扶走训练:
让宝宝扶着稳定的家具(如矮沙发、围栏)站立,家长在前方用玩具引导,鼓励宝宝扶着家具慢慢移动(注意家具无尖锐边角,避免倾倒);
家长蹲在宝宝前方,双手轻轻握住宝宝的手腕(不要抓手臂,避免脱臼),缓慢向后退,引导宝宝迈步(力度以宝宝能借力但不被拉扯为准)。

“蹲起” 练习:将玩具放在宝宝脚边,鼓励宝宝从站立姿势蹲下捡玩具,再自己站起来 —— 这个动作能强化大腿肌肉,为 “迈步时支撑身体” 打基础。过渡到 “独立行走”,减少依赖(12-14 个月)当宝宝能稳定扶走后,可逐步减少辅助,引导独立行走:“短距离引导”:家长和家人分别蹲在宝宝两侧(距离 1 米左右),用宝宝喜欢的玩具吸引他,鼓励宝宝自己从一边走到另一边(初期可在中间放一个矮凳,让宝宝能扶一下过渡,减少恐惧)。

用 “学步工具” 辅助(可选):
优先选手推式学步车(如带储物筐的学步推车,宝宝能扶着向前推),避免用 “圈式学步车”(易导致踮脚走、平衡感差,且有翻倒风险,部分国家已禁用);也可用 “学步带”(选腋下款,不要选腰部款),但需注意:学步带仅用于 “预防摔倒”,不要用力提拉,否则易导致宝宝姿势变形。

宝宝学走是 “水到渠成” 的过程,家长的核心角色是 “提供安全环境 + 耐心引导”,而非追求 “1 岁必须会走” 的时间节点。如果宝宝满15个月仍无行走意愿,或存在其他发育疑虑,建议到儿保科进行系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