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障碍: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与防治方法

生完宝宝后,部分妈妈会因压力过大等因素出现精神障碍。若不加以重视,这一状况甚至会威胁新妈妈的生命安全,给家庭蒙上不幸的阴影。

怀孕和生产堪称女人一生中的重大转变,是生命延续的基石。在这一阶段,女性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历经十月漫长的怀胎过程,在产房经历挣扎痛苦与体力消耗后,还要面对身心复原的需求,同时承受角色转变、生活调适以及哺育无助新生命的重任。

然而,由此引发的身心障碍若未得到重视,将给产妇及其家属带来极大困扰。一般来说,产后精神疾患依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产后精神病通常在产后第三天至第十四天出现。初期,患者可能会有失眠、自我感丧失、坐立不安以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紧接着,会迅速出现明显的幻听、妄想(包括被害妄想,或者觉得婴儿有畸形或死亡的妄想),还会陷入意识混乱的谵妄状态,出现思考过程障碍,无法照顾孩子,甚至可能伤害自己或新生儿。在整个病程中,症状发展极为迅速,不过在数周至两三个月内会得到缓解。约九成患者以情感性疾患为主要症状表现,经过治疗预后尚可。但不幸的是,仍有百分之五的病人会选择自杀,约百分之四的病人会因症状影响而杀死自己的婴儿。

产后忧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非精神病性的产后忧郁症,其特征包括注意力难以集中、健忘、心情难以平静、时常哭泣或掉泪、依赖、焦虑、疲倦、伤心、易怒暴躁、无法忍受挫折以及负向思考方式等。发病时间一般在产后第一天至第六周之间,产后第一天到第十天为危机期,严重程度通常为中度至重度,偶尔症状会持续至六到九个月之久。

产妇忧郁(maternity blues),又称婴儿忧郁(baby blues)

其典型症状是突然哭泣、激动、情绪变化迅速,甚至会有欣快感,同时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在产后第三天以后开始出现,约一周内自动消失。这是最轻微的情况,不会造成心理社会功能障碍,因此通常不被视为一种疾病。

针对产后忧郁的防治,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两性构建平等关系:两性应培养“平等”“中性”的特质,彼此尊重、体谅,欣赏对方的差异性,共同重建两性平权的社会价值观。

强化沟通关怀:加强彼此间的沟通,无论是与丈夫、家人还是其他成员,都要多一些关怀、坦诚、倾听和赞美,避免互相歧视。

家庭共同承担责任:生育和养育是家庭事件,并非女性一人的职责。整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调整自己,共同经历角色转换。

女性自我成长突破:女性要在认知上不断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体认自己的价值,肯定自身角色的重要性。

参与社区活动:可利用社区安排的各种家庭主妇活动,与其他妈妈们彼此交换生活经验,避免整日在家忙孩子家务而陷入情绪低潮。

坚持运动保持好心情:平日多运动,保持快乐的心情可促进体内制造安多芬素(endorphine),预防忧郁的发生,因为“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适时倾诉发泄:一旦遇到挫折,不妨向可以信赖的亲人好友倾诉,将他们当作“垃圾筒”,适时发泄吐吐苦水,不要让负面情绪积存心中。

寻求专业支持:当压力过大时,不妨找专家谈谈问题所在,或参加支持性团体,寻求压力缓解之道,让每一个压力都成为自己成长的助力。

产后精神障碍绝非小事,它不仅关乎新妈妈自身的身心健康,更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幸福与稳定。每一位新妈妈在迎接新生命的同时,也在经历着自身巨大的转变与挑战。家庭、社会都应给予她们更多的理解、关爱与支持。新妈妈们自身也要重视自身的情绪变化,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新妈妈们能够顺利度过产后这一特殊时期,以健康、积极的状态拥抱新的生活,与家人共同创造温馨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