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视角看小儿常见病症与肾的关系
- 健康知识
- 2025-08-28
- 70热度
《幼科发挥》里讲:“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肾之本脏病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各种虚证、孩子打小就身体不好、体质弱的病,大多都和肾有关系。肾在咱身体里可重要啦,它藏着精,主管着生长发育。孩子能不能茁壮成长,肾精充不充足起着决定性作用呢。下面咱们就聊聊几种和肾有关的小儿常见病症。
尿床:肾气不足
小儿尿床挺常见的。一般来说,孩子1岁以后,白天就能慢慢控制小便了。随着身体发育,经脉、气血、脏腑都越来越强健,排尿的控制和表达能力也会逐步完善。可要是3岁以后,孩子晚上睡觉还不能自己控制排尿,那就是遗尿症,也就是咱们说的“尿床”。
中医觉得,遗尿和膀胱、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肾气不足、膀胱虚寒这种情况比较多见。肾的开合主要靠肾的气化功能来调节,肾气不够,下焦就会虚寒,气化功能失调,不能约束水道,孩子就会遗尿。先天肾气不足、体质虚寒,还有隐性脊柱裂的孩子,大多都是这个原因。肾气不足、膀胱虚寒导致的遗尿症,孩子会在熟睡中多次尿床,小便清长,还伴有脸色苍白、没精神、智力比同龄孩子稍差、手脚冰凉怕冷这些肾气虚的症状。

大家常说“吓到尿裤子”,从中医角度讲是有道理的。《素问·举痛论》里说“恐则气下”,尿裤子就是“气下”的一种表现。孩子受到惊吓,就会不自主地排尿,或者当时没尿裤子,晚上却尿床了。所以惊恐也是遗尿症的一个中医病因。除了肾气不足、惊恐伤肾,肺脾气虚、心肾不交、肝经郁热等也会引起遗尿症。
长期遗尿不治疗,对孩子伤害可大了。有外国研究表明,儿童遗尿症主要危害孩子的心理。患夜遗尿症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心,处世能力差,焦虑、害怕集体生活,严重的成年后还难以和别人沟通,变得偏执、有暴力倾向。而且遗尿还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遗尿儿童比正常儿童智商低15% - 20%,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神经发育和精细动作不协调。遗尿还会让孩子免疫力低下、消化功能差、挑食厌食,甚至影响第二性征发育,男孩可能小阴茎、小睾丸,女孩可能小子宫、小卵巢,成年后容易不孕不育。所以家长可别觉得“尿床不是病”,耽误了治疗,给孩子造成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伤害。
中医辨证遗尿症多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治疗主要原则是温补下元、固摄膀胱。可以吃些有温补肾阳、固涩膀胱功效的药物,像桑螵蛸、菟丝子,或者方剂,如缩泉丸、菟丝子散。家长也要做好护理,多关心、帮助、爱护孩子,疏导他们的思想,给孩子一个有爱的生活环境。
五迟:肾精亏虚
正常情况下,孩子6个月能独坐一会儿,8个月会爬,9个月能站立,10个月能扶着走,12个月能独立行走。一出生就有头发,4 - 6个月乳牙萌出,1岁能说简单生活用语,2岁后能简单交谈,5岁能用完整语言表达意思。

中医认为,孩子2 - 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就是立迟、行迟;刚出生没头发或者头发少,长大后还是稀疏难长,就是发迟;12个月还没出牙,或者牙齿萌出太慢,就是齿迟;1 - 2岁还不会说话,就是语迟。这就是小儿发育迟缓的“五迟”。
肾主骨,肾不足骨头就不强健,就会出现立迟、行迟;齿是骨之余,肾精不足,牙齿就出得晚;发是血之余、肾之苗,肾气不充,血虚失养,头发就长得迟或者稀疏枯黄;言为心声,脑为髓海,心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不足,孩子说话就迟缓、智力不聪。可见肾脏对孩子生长发育有多重要。
五软:精髓不充
和“五迟”常一起说的就是“五软”,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孩子半岁前后,颈项还软弱下垂,就是头项软;咀嚼没力气,老流清涎,就是口软;手臂不能握举,就是手软;2岁半以后还不能站立行走,就是足软;皮肤宽、肌肉松软无力,就是肌肉软。
五迟、五软的病证常常一起出现,中医通常一起讨论、一起治疗。孩子出现五迟、五软症状要及时就诊。

多动症:阴虚阳亢
多动症主要有三个特征,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困难、活动量过多、自制力弱。不过这些特征孩子多少都有点,怎么区分正常活泼和多动症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同龄孩子比较,如果这三个特征明显比同龄孩子厉害,就要及时就医。多动症分为注意力缺陷型、过动/冲动控制障碍型、混合型。

中医古籍里没有和多动症对应的病名,但根据症状,可以归入“脏躁”“躁动”,又因为孩子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活动多、思想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和“健忘”“失聪”也有关。小儿生理特点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肝肾阴虚,“阴虚则热”,阳亢躁动表现就更明显。治疗可以用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方剂,像杞菊地黄丸等地黄丸类方药,加些宁心安神定志的药物。
不过肝肾阴虚只是多动症常见的一种证型,还有心脾两虚、痰火内扰等。多动症患儿康复需要药物、行为、心理、运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方案。家长除了寻医问药,对孩子“不听话”的表现还要有耐心、恒心。
孩子健康无小事,家长们得多了解这些知识,让孩子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