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能自主阅读却仍要求父母读绘本:应该满足还是拒绝?
- 早期教育
- 18天前
- 44热度
不少家长都有陪孩子读绘本的习惯:在宝宝年幼时,我们会把他们搂在怀里,一页一页地翻,一句一句地读;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开始识字了,我们却常常希望他们“该自己读了”。许多家长认为,既然孩子已经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就不再需要父母代劳。
但有趣的是,孩子往往明明可以自己读,却还是缠着爸爸妈妈:“你读给我听嘛!”这时我们难免陷入两难:是坚持让孩子自己读,培养独立性?还是放下手边的事,满足他的愿望?
共读的要求,其实是情感的呼唤
小编非常主张——尽量满足孩子。这不是纵容,而是理解。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偷懒或依赖,而是渴望与父母共享一段温暖时光。比起独自看电视或玩玩具,共读绘本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场亲子之间的情感对话。
共读的过程,实际上是给孩子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陪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书本中的故事,更是父母的关注、声音和靠近。这种亲密感,是孩子安全感与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我们是在培养“独立”,还是在寻求“省心”?
不少家长急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恨不得他们早早什么都会自己完成。但我们是否也曾下意识地希望——“如果你能自己读,我就可以省点时间了”?这种期望背后,有时不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是成人世界的效率焦虑。
事实上,孩子的心理需求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细腻。他们希望即使自己“已经会了”,父母仍然愿意陪他们一起做。这种陪伴,会转化为他们成长中的自信与情感能量。
共读≠父母读、孩子听,互动才是关键!
答应孩子的共读请求,并不等于放弃培养阅读能力。聪明的父母完全可以把“亲子共读”变成“互动阅读”,既满足情感需求,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习。
比如:
交替朗读:父母读一页,孩子读一页;
角色扮演:不同角色用不同声音,让孩子融入情节;
提问互动:“你觉得接下来会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联系实际:把故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孩子理解与想象。
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逐渐习惯文字阅读,也提升了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孩子依赖你的时间,其实很短
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他们会更愿意独自看书,或和同学朋友交流,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黏着你、依赖你。而到那时,你再想陪他读一本书,可能反而成为一种“打扰”。
童年的共读时光,看似简单,却正是在为亲子关系打下温暖而坚实的情感基础。它让孩子感觉:“在我需要的时候,你总是在。”这种安全感,将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重要提示:
下一次,当你的孩子拿着绘本向你走来,希望你能放下手中的事,耐心地陪他再读一本书。因为你要给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份未来仍可回味的情感记忆。共读不是为了停留在“依赖”,而是为了在爱中走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