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分享=伤害孩子!90%的家长都做错了,这才是培养大方宝宝的秘诀
- 早期教育
- 2025-08-22
- 94热度
“分享”,从字面意思理解,便是分而享之,“分”与“享”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一个懂得大方分享的宝宝,往往能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轻松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还能将快乐加倍。这无疑是每一位父母都殷切期待看到的画面。然而,若不了解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引导分享这件事上,我们极有可能用错方法,最终事与愿违,与期望背道而驰。
急于求成:错误引导的负面效应
当我们带着宝宝外出时,若宝宝展现出“分享”的行为,便会赢得众人的赞扬,这无疑会让作为父母的我们满心欢喜,仿佛这是自己教子有方的有力证明。相反,要是宝宝表现得小气,我们便会觉得面上无光。于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们往往急切地想要改变宝宝,期望他们能尽快学会分享。
在引导宝宝分享时,半鼓励半强迫的方式屡见不鲜,我们自认为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在我们的双重作用下,宝宝或许会乖乖地分享,但这种分享并非出于自身意愿,仅仅只有“分”的形式,缺乏“享”的实质。宝宝无法从中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反而会有一种被剥夺的感觉。即便暂时迫于压力分享了,这种被剥夺的感受也会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进而产生被剥夺的恐惧心理。在这种恐惧心理的支配下,一旦摆脱父母的束缚,宝宝将来可能会变得更加“小气”。显然,这样的“分享”对宝宝心理成长以及养成爱分享的习惯不仅毫无益处,反而有害无益。

年龄差异:宝宝分享行为的阶段性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在分享这件事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普遍而言,1岁前的宝宝觉得分享是个新奇有趣的游戏,因而乐于参与其中。
到了2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原本喜欢分享的他们可能会突然变得小气起来。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更享受从他人那里获得分享的快乐,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当然,也存在例外情况,这与宝宝的个性特点以及养育环境密切相关。某些从小就习惯分享的宝宝,在这个阶段可能会表现得更大方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从小就习惯分享的宝宝就会一直乐于分享。随着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不少宝宝在分享方面会出现暂时性的倒退行为。
3岁之后,随着宝宝心智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有了与小伙伴交往的强烈欲望,此时又会逐渐倾向于与人分享,以此赢得友谊。不过,对于某些他们特别在意的东西,依然会拒绝分享。
分享之益:宝宝在分享中的积极体验
若不强迫宝宝,他们在分享过程中能够获得许多良好的体验。当宝宝将某样东西分享出去,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分享而露出开心的笑容时,他们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分享行为与对方情绪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产生成就感,这对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大有裨益。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分享本身对宝宝来说就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游戏,能带给他们无尽的欢乐。而且,当宝宝习惯分享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后,他们会发现分享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手段。通过分享,他们可以更轻松地赢得友谊,获得更多情感上的支持与回报,还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喜爱之情,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因此,他们会更加热衷于通过分享来表达自己。
正确引导:让宝宝爱上分享的秘诀
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宝宝分享,才能培养他们大方的个性。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在引导宝宝分享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尊重宝宝的所有权
宝宝的所有权若得不到尊重,内心会产生严重的恐慌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不可能爱上分享。为了消除这种恐慌感,我们可以先试探性地鼓励宝宝分享,但当发现他们不愿意分享时,要尊重他们的感受,允许他们自由支配自己的物品,比如可以说:“好吧,等你不想玩的时候(等你愿意给他玩的时候)再给他吧!”同样,当宝宝的玩具等物品闲置在一旁,别的小朋友想玩时,如果我们确定宝宝可能会发现,最好先征求一下宝宝的意见,而不是自作主张将玩具拱手让人,可以向对方小朋友解释:“这是……的玩具,我做不了主。请稍等一会儿,我先问问他能不能借给你玩一会儿。”然后再去做自家宝宝的工作。

巧妙引导注重方式
婴幼儿具有“泛灵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宝宝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分享。比如,可以说:“你的玩具想先跟……玩一会儿,它待会儿还会回来找你的哦!你同意它跟……先玩一会儿吗?”这样,宝宝可能会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从而更乐于分享。
循序渐进引导分享
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先从宝宝比较熟悉、喜爱的人(如家人、特别喜欢的小伙伴等)开始练习分享,而不是一开始就从他们不喜欢、不熟悉的人入手。同时,先选择宝宝不那么在意的物品引导他们分享,让他们先享受到分享的乐趣。等到他们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后,再尝试引导他们分享比较喜欢的物品,这样他们就更容易接受。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我们就能在不强求宝宝的前提下,轻松引导他们爱上分享。
让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宝宝,让他们在分享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真正领略分享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