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模仿关键期:做对这4件事,普通孩子也能拥有非凡创造力
- 早期教育
- 17天前
- 36热度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许多父母怀揣着对宝宝的美好期许,希望他们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与个性。然而,当看到宝宝热衷于模仿他人,似乎缺乏自主主张时,焦虑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甚至一些儿童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也秉持着“模仿是创造的大敌”这一观点,认为要培养充满创造力的宝宝,就必须摒弃模仿,全力激发其个性化特质。这种想法出发点虽好,但模仿与创新真的就势不两立吗?
误解之殇:模仿被误读的困境
大多数父母对宝宝寄予厚望,期望他们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同时,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社会传递的信息,都在强调创新的价值,而将模仿视为无足轻重甚至有害的行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旦观察到宝宝总是模仿他人,缺乏自主行为,尤其是模仿比自己还小的宝宝时,父母便会忧心忡忡,认为这是一种“退化行为”。这种误解,不仅让父母陷入焦虑,也可能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宝宝正常的成长发展。
真相之光:模仿是创新的基石
实际上,模仿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宝宝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接收各种信息,并以模仿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当宝宝惟妙惟肖地模仿某个行为时,这恰恰是他们观察细致、接受大量外界信息的体现。无论这个行为简单还是复杂,无论模仿对象的年龄大小,要模仿得精准到位,都绝非易事。这需要宝宝具备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肢体协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展现,对宝宝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的天才专属,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无中生有”的创新,只有极少数天才能够想到;而更为常见的是旧元素 + 新组合的创新。绝大多数的创新都属于后者,而要实现这种创新,首先需要拥有大量的旧元素。模仿正是获取旧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宝宝小的时候,鼓励他们模仿,能促使他们更加用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未来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模仿不仅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行为和学习手段,更是创新的第一步。
然而,仅有旧元素是不够的,还需要宝宝敢于大胆组合。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看到宝宝做一些我们认为“不正确”的事情,如拆卸玩具、以非常规方式玩耍时,就急于阻止并教导他们正确的做法。这种做法会让宝宝逐渐失去尝试的欲望,创新精神也在我们的“正确教导”中被扼杀。
引导之路:让模仿绽放创新之花
0 岁起步,提供模仿契机
基于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应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模仿。从宝宝出生起,多与他们互动。在宝宝睡醒时,看着他们的眼睛轻声说话,无论他们是否能听懂都坚持下去。还可以对着宝宝微笑、努嘴、咂舌等,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模仿机会。当宝宝模仿我们时,用赏识的眼神或肢体语言给予鼓励;当宝宝发明出新的动作或语言时,带着欣赏的态度去模仿他们。这样,宝宝会更有兴致去“创新”。
角色扮演,创造模仿游戏
当宝宝两三岁时,对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产生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宝宝的特点拓展游戏。比如,对于喜欢车的宝宝,可以和他们玩开车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要保持平等的关系,跟随宝宝的节奏,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游戏场景随机加入内容,引导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尝试创造性活动。
涂鸦天地,在模仿中创作
涂鸦是宝宝喜爱的活动之一。我们可以经常和他们一起画喜爱的事物,但不要强迫宝宝按照我们的方式去画,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在宝宝还没有掌握绘画技巧时,我们将自己的绘画水平降低到与宝宝同等程度,把重点放在描述画了什么以及还要画什么上,而不是关注画得像不像。还可以利用各种器具和材料进行涂鸦,拓展画画活动。这样,宝宝的模仿行为就会逐渐进化为创新行为。
在与宝宝玩这些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不要强求宝宝立刻模仿我们的动作或话语。给宝宝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地观察、吸收、模仿并创新。
神经生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大脑中存在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这种神经元的活跃不仅能促进宝宝模仿他人的动作,还能让他们通过模仿推己及人,更加体谅他人,学会善解人意。
模仿并非创新的敌人,而是创新的起点和阶梯。让我们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宝宝的模仿行为,巧妙引导,让模仿成为宝宝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助力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