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噎住了怎么办?黄金4分钟急救法每个家长都要学
- 专题资讯
- 20小时前
- 12热度
婴幼儿噎食是常见的家庭意外,情况发生往往非常突然且危急。家长或看护人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全。掌握以下急救方法,是每个照顾者的重要责任。
第一步:保持冷静,迅速判断情况
发现宝宝出现异常时,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并在几秒钟内判断噎塞的严重程度。
轻度噎塞:宝宝能够咳嗽、哭泣或发出声音。这表示气道未被完全堵塞,宝宝自身在尝试排出异物。此时应鼓励咳嗽,并密切观察,不要立即进行干预。
重度噎塞:宝宝无法咳嗽、无法发声、面部可能发青或发紫,出现呼吸困难。这意味气道可能被完全阻塞,必须立即进行急救,黄金救援时间仅有4分钟。

第二步:根据年龄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
重要提示: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宝宝能够咳嗽,应鼓励其继续咳嗽。只有当咳嗽无效或转为重度噎塞时,才执行以下步骤。
针对1岁以下婴儿的急救法
切记:不要直接用手掏取异物,除非异物已在嘴边可见。切勿使用针对成人的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以免造成内脏损伤。
正确方法是结合使用“背部叩击法”与“胸部冲击法”:
背部叩击5次:
将婴儿面朝下,放置于前臂上,用手托住其头部和下颌,确保头部低于身体。
用另一只手的掌根部位,在婴儿两侧肩胛骨连线的中点处,快速而有力地进行5次叩击。

胸部冲击5次:
如果异物未排出,小心地将婴儿翻转,面朝上,保持头低脚高姿势。
用两根手指(食指与中指),放置于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正下方的胸骨上,快速向下按压5次,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厚度的1/3。
循环检查:
重复进行“5次背部叩击 → 检查口腔 → 5次胸部冲击 → 检查口腔”的循环,直到异物排出,或婴儿开始有效咳嗽、哭泣。
如果婴儿失去反应,停止呼吸,应立即开始婴儿心肺复苏,并让人拨打急救电话。
针对1岁以上幼儿的急救法
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腹部冲击法)”:
施救者跪或站在孩子身后,从背后环抱其腰部。
一只手握拳,将拳眼(拇指侧)对准孩子肚脐上方、胸骨下方的腹部。
另一只手抱紧拳头,快速用力地向孩子的后上方进行冲击性按压。
持续进行,直到异物被排出。

第三步:事后处理与核心预防策略
事后处理:
即使异物被成功排出,宝宝表现正常,也务必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目的是确保气道内没有残留物,并排除急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内部损伤。
核心预防策略:
预防远胜于治疗。以下几点需特别注意:
环境安全:将小物件如硬币、纽扣电池、珠宝、小玩具零件等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饮食安全:
避免给3岁以下幼儿直接食用整颗坚果、爆米花、硬糖等。
将葡萄、小番茄、果冻等食物切成小块(建议小于1.5厘米)。
教导孩子吃饭时坐好,细嚼慢咽,避免在进食时奔跑、玩耍或大笑。
掌握这些急救知识至关重要,建议家长通过专业渠道进行实际操练,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沉着应对。

参考资料来源:
美国心脏协会 Heartsaver 急救员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