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宝宝成长:各年龄段儿童运动形式和运动量小贴士
- 专题资讯
- 11天前
- 32热度
适当且适量的运动对宝宝好处很多,运动不仅能促进宝宝体格成长,让小身子骨更结实,还能提高他们的身体抵抗力,减少生病的几率。而且呀,在运动过程中,宝宝的手、眼、耳、脑一起动起来,能促进视觉、听觉、触觉还有思维的协调发展,让宝宝成长得更加全面。那不同年龄段的宝宝该做什么运动,运动量又该怎么把握呢?下面咱就详细来了解一下。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运动形式推荐
1 - 3个月的宝宝还特别小,这时候可以通过俯卧练习,让宝宝趴一会儿,锻炼锻炼颈部肌肉;竖抱练习也很不错,能帮宝宝练习头颈部的控制能力;还有被动操,家长轻轻地给宝宝活动活动四肢,对宝宝身体发育有好处。
3 - 6个月的宝宝开始有自己活动的小想法啦。这时候要鼓励宝宝自由翻身,家长可以在旁边稍微帮帮忙、引导引导。还可以适当让宝宝练习扶坐,多让宝宝伸手抓握不同质地的玩具和物品,像毛绒玩具、塑料玩具啥的,这样能促进宝宝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6 - 8个月的宝宝活动能力更强啦。可以练习独坐,让宝宝自己稳稳地坐着;匍匐爬行也别忘了,在地上铺上软软的垫子,让宝宝爬一爬。还可以扶着宝宝腋下蹦跳,再让宝宝练习伸手够远处的玩具、双手传递玩具、撕纸等双手配合和手指抓捏的动作,进一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8 - 12个月的宝宝,要多练习手 - 膝爬行,这对宝宝身体协调性发展很有帮助。还要学习扶着物品站立和行走,家长可以在旁边保护着。给宝宝提供杯子、积木、球等安全玩具玩耍,能发展宝宝手眼协调和相对准确的操作能力。
12 - 18个月的宝宝,可以练习独立行走,刚开始可能走得歪歪扭扭,多练习就好啦。还可以扔球、踢球、拉着玩具走,这些活动能提高宝宝控制平衡的能力。
18 - 24个月的宝宝,学习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刚开始家长要扶着点,慢慢放手。踢皮球、踮着脚尖走、跑,握笔模仿画线,积木叠高,这些活动能提高幼儿身体动作协调能力。
24 - 30个月的宝宝,要学习独自上下楼梯啦,这能锻炼宝宝的胆量和身体协调性。还可以单腿站,提高身体协调及大运动能力。通过搭积木、串珠子、系扣子、画画等游戏,能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30 - 36个月的宝宝,练习双脚交替上楼梯、走脚印,能进一步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扣扣子、穿鞋子这些小事,也能锻炼宝宝的精细动作能力。
3 - 6岁的宝宝,练习走直线、走和跑交替、攀登、骑三轮车,能让身体更协调。学习折纸、剪纸、画画、玩橡皮泥、使用筷子,能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儿童运动量推荐
0 - 3岁的宝宝,每天得和看护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式玩耍。能独立行走的幼儿,每天至少要进行180分钟身体活动。要是用婴儿车、高脚椅或者把宝宝绑缚在看护者背上,让宝宝活动受限的情况,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而且呀,别让宝宝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
3 - 6岁的宝宝,每天至少进行180分钟身体活动,这里面得包括60分钟活力玩耍,像快走、跑跳、玩球、跳舞这些能让儿童身上发热、呼吸急促的游戏运动。鼓励宝宝多做户外活动,每次静态行为不要超过1小时,也尽量避免宝宝接触和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有不同的运动需求和特点,家长们可以根据这些推荐,给宝宝安排合适的运动,让宝宝在运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不过,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哦,可别让宝宝受伤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