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吃蜂蜜有讲究,家长需谨慎

1岁以内的婴儿不宜食用蜂蜜,这背后有着科学依据。蜜蜂在花丛中穿梭采蜜时,难以避免会采集到一些有毒、有害植物的花粉。婴儿食用这样的蜂蜜后,很可能引发中毒或过敏反应。而且,肉毒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极易在蜜蜂采花粉时混入蜂蜜。在酿蜜的缺氧环境里,肉毒杆菌会大量繁殖,分泌出毒性极强的肉毒杆菌毒素。婴儿一旦中毒,由于没有特效解毒剂,死亡率极高。所以,为了婴儿的健康,切不可让他们食用蜂蜜。

一些年轻父母喜欢在宝宝的牛奶或温水中添加蜂蜜,期望增加营养或让宝宝大便通畅。然而,蜂蜜虽好,却并非人人适合,尤其是婴幼儿。若不能科学食用,不仅无法发挥蜂蜜的营养保健和医疗功效,还可能带来不良后果。那么,婴幼儿吃“蜜”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周岁以内的婴儿坚决不能吃“蜜”。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各地的土壤和灰尘中常含有肉毒杆菌。蜜蜂采花粉酿蜜时,常把带菌的花粉和蜜带回蜂箱,导致蜂蜜受污染。婴儿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不稳定,抗病能力弱,食入的肉毒杆菌易在肠道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其肝脏解毒功能差,就容易引发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成人抵抗力强,食用蜂蜜后肉毒杆菌芽胞不会在体内繁殖,所以不会发病。中毒婴儿会出现迟缓性瘫痪、哭声微弱、吸奶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为防患于未然,1周岁以内的婴儿不宜喂食蜂蜜。

幼儿吃“蜜”也有禁忌症。蜂蜜性质温和且稍偏凉,能增强肠蠕动,缩短排便时间。肠胃功能不全、腹胀或腹泻的幼儿应慎用,以免加重病情。

科学吃“蜜”也有方法。新鲜成熟的蜂蜜可直接食用,也可配制成水溶液,水溶液更易被吸收。但切不可用开水冲服或高温蒸煮,否则会破坏蜂蜜中的营养物质和活性酶,使蜂蜜颜色变深、香味挥发、滋味改变,产生不愉快的酸味。最好用40℃以下的温开水或凉开水稀释后食用。夏季用冷开水冲饮,还能消暑解热,是幼儿不错的清凉保健饮料。

吃“蜜”时间也有讲究。一般在饭前1 - 1.5小时或饭后2 - 3小时食用比较合适,这样既不影响孩子正常饮食,又有利于消化吸收,还能增进食欲。睡眠不佳的宝宝在每晚睡觉前食用蜂蜜,可促进睡眠,因为蜂蜜有安神益智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合理的吃“蜜”剂量也很重要。幼儿每日食用30克蜂蜜较好,可分多次用温水冲服。治疗时用量稍大,保健时用量适当小。同时要根据孩子身体实际灵活掌握,避免用量不当影响效果。

此外,婴幼儿吃蜜时,蜂蜜不宜与豆腐或韭菜等同食,否则不利于人体生化反应,还容易导致腹泻。家长们一定要牢记这些吃“蜜”要点,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