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三种行为正在消耗孩子能量,教你正确应对
- 专题资讯
- 2天前
- 21热度
在我们身边,经常能听到家长说这样的话:“我家孩子就是我的小福星,自从有了他,一切都顺利多了。”还有一些家长会在无意间把孩子当作“挡箭牌”——工作不顺心时抱怨“都是因为你打乱了我的计划”,或者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替自己完成。
这些看似平常的言行,其实正在悄悄消耗孩子的内在能量。作为长期关注家庭教育的从业者,我想和大家聊聊:家长的哪些行为属于这种无形的能量消耗?我们又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支持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消耗能量”,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迷信概念,而是指家长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压力、焦虑和未完成的愿望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责。
三种消耗孩子的内在能量的行为
第一种消耗:情绪转嫁
很多家长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或者生活中碰到烦心事后,回到家就容易对孩子失去耐心。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水杯,家长可能会大发雷霆;孩子写作业速度稍慢,就会听到“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的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实际上成了家长负面情绪的接收者。家长可能暂时宣泄了压力,但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和敏感。他们会认为“是我不够好,才让爸爸妈妈不开心”,长期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逐渐降低。
建议做法:当家长自己情绪不好时,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工作有点累,需要安静一会儿。”这样既设立了情绪边界,也给孩子示范了如何正确处理情绪。孩子看到家长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会学会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第二种消耗:愿望捆绑
“我当年没考上好大学,你一定要替我实现”、“我小时候没条件学钢琴,你必须坚持下去”——
这样的话在很多家庭中都能听到。家长把自己的遗憾变成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却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人生选择。
我认识一个孩子,明明很喜欢画画,却被妈妈逼着学奥数。结果孩子不仅奥数学不好,连对画画的热情也消退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延续。强行让孩子替自己实现梦想,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
建议做法: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建议,但不要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对手工制作感兴趣,即使家长觉得“这个将来不好找工作”,也应该给予支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更容易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第三种消耗:过度依赖
有些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妈妈以后就靠你了”、“我们家的希望都在你身上”。这种把家庭责任过早压在孩子身上的做法,会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家庭,家长常常对孩子强调“为了供你读书,我们省吃俭用”。这样的话会让孩子从小就带着愧疚感生活,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甚至长大后,也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总是想着要“回报父母”,活得很累。
建议做法:家长应该明白,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负责,孩子的人生也应该由他自己主导。与其把家庭压力和个人遗憾都放在孩子肩上,不如努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当家长活得充实快乐时,孩子自然也能学会积极面对生活。

如何正确支持孩子成长
想要真正帮助孩子积累成长能量,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首先,保持情绪稳定很重要。家长可以通过运动、阅读或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当家长能够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时,就能为孩子创造更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其次,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家长要做的是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机会,观察孩子的反应,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然后给予支持。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安静阅读,有的则喜欢户外活动,这都是正常的个体差异。
最后,家长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包括努力提升自己,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家长自身状态良好,就能为孩子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需要持续学习如何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孩子。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每天留出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这段时间内专心致志,不玩手机不想工作;
定期进行家庭会议,听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即使可能失败也没关系;
建立稳定的家庭作息和规矩,让孩子有安全感;
学会欣赏孩子的独特性,不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经常出现上述消耗孩子能量的行为,也不必过于自责。认识到问题所在,就是改变的开始。可以从小的改变做起,比如今天比昨天少发一次脾气,多给孩子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
家长的成长与孩子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追求自我实现时,孩子也能从我们身上学到这些宝贵品质。教育孩子最终是帮助他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实现我们未完成梦想的工具。
每个孩子都带着独特的天赋和使命来到这个世界。家长最重要的任务,是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尊重孩子的个性,支持孩子的发展,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成长。当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时,就不需要“借”他们的能量,反而能帮助孩子积累更多面对未来的底气。
参考资料来源:
《正面管教》系列图书,简·尼尔森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成果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David R. Shaffer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