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强大内心的孩子?常对孩子说这三句话

前几天在小区游乐场,看到两个孩子在玩积木。一个孩子的城堡塌了,妈妈立刻说:"早就告诉你要把底座搭稳,现在白费功夫了吧。"孩子沮丧地扔掉了积木。另一个孩子的房子也倒了,爸爸却说:"刚才你搭的拱门特别有创意,要不要试试给新房子也设计个特别的结构?"孩子马上兴致勃勃地重新开始。

这两幕让我深思:不同的说话方式,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

常对孩子说着三句话,培养孩子强大内心

"我注意到你很努力"——看见努力比强调结果更重要

朋友的儿子学游泳时,总是不敢把脸埋进水里。教练没有催促他,而是说:"我发现你今天在水里憋气的时间比昨天长了两秒钟。"就是这句话,让孩子在下一节课主动尝试了完整的漂浮动作。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经常被肯定努力过程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当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不能失败"上时,反而更容易取得进步。

具体可以这样说:

"今天练琴时,我发现你特别注意指法"

"虽然这道题做错了,但你用的解题思路很有创意"

"你写字时坐姿很端正,字也写得比上周工整了"

"你愿意试试吗?"——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表姐的女儿曾经很挑食,后来表姐想了个办法:每周让她选择两天负责点菜,但必须包含一种蔬菜和一种蛋白质。令人惊讶的是,孩子不仅开始主动研究营养搭配,甚至愿意尝试以前从来不碰的西兰花。

教育专家指出,3-6岁是孩子自主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适当给予选择权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责任感。

生活中可以这样实践:

让孩子自己决定先写作业还是先练琴;

提供两套衣服让孩子选择今天穿哪套;

周末活动让孩子参与策划。

重要的是,给出的选择都要在家长可接受的范围内。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又不会失去原则。

"你刚才处理得真好"——强化积极的处事方式

邻居家的男孩和同伴因为玩具发生争执,妈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事后对他说:"刚才你想到了用猜拳来决定谁先玩,这个办法很公平。"从此以后,这个孩子遇到矛盾时总会先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急着找大人告状。

这种具体的肯定能帮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行为是值得提倡的。当他们清楚了解自己的哪个举动受到认可时,就更愿意重复这个行为。

有效的肯定应该:

明确指出被肯定的具体行为

及时给予反馈

真诚地表达赞赏

比如:"刚才妹妹哭的时候,你主动给她拿纸巾擦眼泪,很会关心人。"

这些方法为什么有效?

从儿童发展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沟通方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孩子成长的基本心理需求:被看见、被尊重、被信任。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关注,选择被尊重,优点被认可时,他们会逐渐建立起稳固的自我价值感。这种内在的力量,比任何外在的奖励都更能推动孩子健康成长。

从现在开始改变

也许有家长会觉得,这些方法听起来很好,但实践起来有难度。确实,改变习惯需要时间,但可以从小的改变开始:

明天孩子写作业时,试着说"今天你写得很专注"而不是"快点写";

下次孩子帮忙做家务,具体指出"你把碗擦得很干净";

当孩子遇到困难,问一句"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每个孩子都在通过父母的眼睛认识自己。我们给予怎样的反馈,他们就会形成怎样的自我认知。用温暖而智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不仅能改善亲子关系,更是在为孩子铺设通往自信、独立和内心丰盈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

美国儿科学会《正面管教指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亲子沟通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与家庭教育》课题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