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个坏习惯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牙齿!家长必看
- 健康知识
- 1天前
- 14热度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其实正在悄悄影响他们的牙齿健康。今天我们就来盘点8个最常见的"毁牙行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危害,帮助家长们及时发现并纠正。
1. 超过5岁仍吸手指:当心牙齿排列不齐
婴幼儿时期吸手指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这个习惯持续到5、6岁,就需要注意了。长期将拇指含在上下门牙之间,会阻碍牙齿正常萌出,可能导致牙齿排列紊乱,影响正常咬合功能。
2. 换牙期舔牙齿:容易导致牙缝过大
孩子在换牙期间,常常会因为好奇或不适而用舌头舔舐松动的乳牙或新长的恒牙。长期如此,舌头持续顶在牙齿之间,会导致局部牙齿无法正常闭合,逐渐形成明显牙缝,影响牙齿美观和功能。

3. 经常咬嘴唇:可能引起面部变形
6岁以上的孩子容易养成咬嘴唇的习惯。经常咬上唇可能导致"地包天",即下牙包住上牙,下颌前突;而经常咬下唇则会造成上前牙外翘,下颌后缩,甚至导致嘴唇变厚、无法自然闭合。
4. 单侧咀嚼:长期会导致面部不对称
孩子掉牙后,可能会因一侧咀嚼不便而习惯只用另一侧吃饭。长期偏侧咀嚼不仅会造成面部不对称,常用侧的肌肉更发达,还会导致不常用侧的牙齿因缺乏食物摩擦而容易堆积牙垢,增加蛀牙和牙周病风险。
5. 啃咬异物:影响牙齿正常咬合
很多孩子喜欢啃咬指甲、衣角或被角等物品。这些习惯看似无害,实则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咬合。长期在固定位置啃咬,会导致局部牙齿无法正常闭合,形成咬合缝隙,影响咀嚼效率。

6. 不良睡姿:可能影响面部发育
有些孩子习惯用手肘、手掌压着脸睡觉,或经常托着腮帮子。儿童颌面部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长期受压可能影响正常发育,导致面部不对称,改变原有的生长轨迹。
7. 睡前吃糖:大大增加蛀牙风险
糖分是口腔细菌最爱的食物,细菌分解糖分产生的酸会腐蚀牙釉质,形成蛀牙。白天唾液分泌较多,能帮助清洁口腔,但夜间唾液分泌减少,自洁能力下降。如果睡前吃糖后不刷牙,蛀牙的发生率会显著提高。
8. 不当剔牙:可能损伤牙龈健康
儿童的牙齿排列通常较为紧密,不易塞牙。如果养成了频繁剔牙的习惯,反而会使牙缝逐渐变宽,更容易残留食物。这些食物残渣会引发牙龈炎症,而不洁的牙签或过大的力度还可能损伤牙龈,导致出血或感染。

给家长的实用建议:
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建议每半年一次;
发现不良习惯时要耐心引导,不要强行制止;
为孩子准备专用的牙具,培养正确刷牙习惯;
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甜食摄入;
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牙线,而非牙签。
保护牙齿要从细节做起,及时纠正这些不良习惯,能帮助孩子拥有一口健康整齐的牙齿。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牙齿问题,建议尽早咨询专业牙医,获得针对性的治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