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贝学走路爸妈别光顾着拍视频,这3件事更重要
- 健康医疗
- 13天前
- 19热度
当小宝贝晃晃悠悠、摇摇摆摆地踏出人生第一步的时候,做父母的呀,心里那叫一个又期待又紧张,就跟等着看一场超级重要的大戏似的!其实,宝宝走路可是他进入新成长阶段的一个大标志呢。在宝宝学走路这个过程里,父母只要在下面这3个方面多留个心眼儿,一般都不会出啥问题哒。
1. 瞅准时机
学走路这事儿,那是相当自然的。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一天比一天强,经历了翻身、坐、爬、站这些阶段之后,走路就被提上日程啦。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可都不一样,有的早,有的晚,差距可能还挺大呢。所以,学走路根本就没有啥最合适的时机,得看宝宝自己身体的发展情况来定。这也是个慢慢来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到14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学走路。要是宝宝在11个月以前就有想学走路的劲头,那也没啥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自己稳稳当当走路,父母就不用瞎操心啦。
不过得注意,要是宝宝还没到学走路的年龄,而且他自己也没那走路的想法,那就千万别强迫宝宝学走路,不然很可能对宝宝的肢体发育不好。
2. 留意姿势
宝宝学走路的时候,因为下肢还没发育好,很容易出现走路姿势不对的情况,不过大多数都是正常的。等宝宝慢慢长大,大多都能自己调整过来,走路姿势也就正常啦。
偏内八字的姿势那可太常见了。还有些宝宝,脚板重心往里偏,脚丫外侧就翘起来。这是因为宝宝的筋软乎乎的,还不会很好地控制脚板的肌肉,就会在脚板内侧使劲儿,导致外侧翘起来,父母不用太担心。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小腿大多往里弯。而且在人体刚开始发育的时候,大腿骨会往内旋,就会让宝宝两腿和膝关节往外分开,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说的“膝内翻”。宝宝开始学站或者学走路的时候,O型腿会更明显,不过后面会慢慢变好,自己调整回来,1岁半以前基本都能恢复正常。要是宝宝2岁了O型腿还没改善,那就得找医生看看。
有些宝宝学走路的时候老是摔跤,父母可担心坏了。其实,这是因为宝宝的平衡感和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发育好呢,容易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平时多观察观察,要是宝宝摔跤的情况慢慢变好,摔跤次数越来越少,那就说明宝宝在进步呢,不用太紧张。
小贴士:宝宝不敢往前迈步咋办?
对宝宝来说,学走路可是个全新的挑战。为了让宝宝能勇敢地往前走,父母得多鼓励鼓励。宝宝害怕迈出脚步的时候,父母可以用温和又带着微笑的语气跟宝宝说:“宝宝加油,你肯定能做到!”“妈妈在这儿陪着你呢。”这样宝宝就有动力接着走啦。等宝宝走到目的地了,父母抱抱他或者给他拍拍手,宝宝就更有信心啦。
3. 关注异常
O型腿大多都是生理性的,会随着宝宝长大自己恢复正常。不过,也有一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不正常,得接受治疗。要是宝宝2岁以上O型腿还没好,或者发现宝宝走路的时候膝盖不太稳、走路疼,那就得赶紧去看医生,必要的时候还得转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和治疗。
宝宝学走路的时候,父母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看看宝宝腿部发育是不是正常。最基本的就是看看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外观有没有异常,比如一边大一边小、长短脚啥的。要是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纹路不对称,那很可能就是长短脚。另外,看看宝宝走路的时候髋关节能不能顺利张开,有没有声响。要是有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要是检查确诊宝宝腿部发育真的有问题,医生会根据宝宝骨骼异常的程度和年龄,选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况大多是疾病引起的,不太常见。
小贴士:扁平足大多不用愁
扁平足就是宝宝站着的时候,足部内侧脚弓消失了。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双脚脂肪多,韧带也松弛,所以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特别是学走路的时候,看着更明显。不过,大多数宝宝的脚弓长大后会自己长出来,不用特别治疗。所以,父母可以先观察观察,要是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再带宝宝去小儿科或者小儿骨科检查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