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妈妈的“惊心时刻”:宝宝睡觉“一惊一乍”究竟是为什么?

很多新手妈妈都会碰到这样的场景:宝宝在香甜的睡梦中,两只小手突然毫无预兆地张开,活脱脱像被什么可怕的东西吓到了一样。这可把妈妈们急坏了,心里直犯嘀咕:“这是缺钙了,还是生病了呀?要不要赶紧带去医院检查一下?”其实,这种让妈妈们忧心不已的现象,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惊跳反射。

什么是惊跳反射?

惊跳反射,学名莫罗反射(Moro Reflex),是新生儿最普遍的原始反射之一。当宝宝突然遭遇外界刺激时,会瞬间双臂张开、手指伸直,紧接着向内收拢,做出拥抱的姿势,有时还会伴随着哭闹。这其实是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正常表现。

通常,这种反射是由突如其来的感官刺激引发的。声音刺激方面,像突然的关门声、物品掉落的声音,都可能让宝宝“一惊”;动作刺激上,头部位置突然改变,或者放下宝宝时动作稍快,导致身体突然失去支撑,也会触发反射;触觉或视觉刺激,比如轻拍床面、强光变化,同样可能让宝宝有反应。

新生儿惊跳反射出生时就有,在出生后1 - 2个月最为明显,一般到4 - 6个月龄左右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是因为随着宝宝大脑皮层发育成熟,能够自主控制动作,这个原始反射就会被抑制。

为什么会有这种“小惊吓”?

惊跳反射可不只是简单的“一惊一乍”,它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保护机制,能帮助婴儿在突然失去依附时,本能地张开双臂,试图抓住母亲或任何可以依附的东西,防止坠落;也是“唤醒”系统,通过哭闹引起照顾者的注意;还能促进抓握反射的发展,为宝宝抓握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医生还能通过惊跳反射的存在、对称性和消失时间,评估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是否正常。

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不过,也有一些情况需要妈妈们格外留意。如果宝宝出生后从未出现过惊跳反射,或者反射明显不对称,仅一侧手臂有反应,另一侧没有或反应微弱(要排除产伤如臂丛神经损伤);反射消失过早,出生后几周内就消失,或者超过6个月仍频繁和强烈地出现;还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如肌张力异常、喂养困难、反应迟钝、眼神不追物、频繁呕吐、抽搐等;或者反射过于频繁或剧烈,导致宝宝睡眠严重受干扰、极度烦躁哭闹且难以安抚,这些情况都需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如何缓解惊跳反射?

为了缓解宝宝的惊跳反射,妈妈们可以试试温柔包裹(襁褓法)。使用轻薄透气的纯棉包巾,模拟子宫内的包裹感,确保宝宝双臂在身体两侧自然弯曲,髋部和腿部有活动空间(呈“青蛙腿”姿势),但要避免强行拉直双腿或包裹过紧。不过,一旦宝宝开始尝试翻身(约3 - 4个月),就需停止包裹,以防窒息风险。此外,创造安稳的睡眠环境、平稳放置宝宝、提供安全感等方法,也能让宝宝睡得更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