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七大幼儿教育法,为育儿之路点亮明灯

每个家庭在育儿过程中,都拥有独特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然而,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变化,家长们难免会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自我怀疑,发出“这样做到底对不对”的灵魂拷问。今天,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一同深入了解世界著名的七大幼儿教育法,期望能为各位家长朋友的育儿之路带来新的启发与思路。

福禄贝尔教育法:游戏开启幼儿智慧之门

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被誉为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他于1782年出生在德国图林根,1852年离世。1837年,福禄贝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名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教育思想至今仍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走向。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823年所著的《人性教育》一书中。他着重强调,幼儿教育应借助幼儿游戏来开展辅导。在他看来,玩耍和游戏是幼儿这一发展阶段的最高表现形式。游戏是将个人内心本质需求由内向外表达的一种活动,它充满喜悦、自由与平静,能让幼儿与外界平和相处,同时还能与他人产生共鸣、共同分享。游戏更是善的源头,幼儿在专心玩耍直至疲倦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牺牲、帮助他人以及协力合作的意义,进而增进自身幸福,培养稳定耐心。福禄贝尔堪称在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倡游戏重要性的先驱,观察幼儿玩到十分疲倦后安然入睡的模样,实在可爱至极。

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食物不仅影响身体生长,还会对精神、感觉和感情生活产生作用。幼儿期的衣服要便于他们自由活动和玩耍,不宜过长,而且衣服的颜色选择也会影响幼儿的精神和心理发展,所以父母应挑选大方简单的色彩,助力幼儿身心健全成长。

1837年,55岁的福禄贝尔在凯尔豪附近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招收3 - 7岁幼儿。他运用自己在数学和建筑学方面的专长,为儿童设计了6套玩具,称为恩物(德语:Spielgabe;英语:Froebel Gifts)。这些恩物以球、立方体和圆柱体为基本形态,供儿童触摸、抓握,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1840年,热爱大自然的福禄贝尔为这个机构创造了“幼儿园(Kindergarten)”一词,寓意幼儿园如同花园,幼儿如同花草,教师犹如园丁,儿童的发展犹如植物的成长。同时,他在欧洲首次为妇女提供了专业职位——幼儿园教师。1861年,在福禄贝尔去世近十年后,他的论文集《幼儿园教育学》出版。

蒙特梭利教育法:量身定制环境,唤醒内在潜能

玛利娅·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不仅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女医学博士,还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更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源于她在儿童工作过程中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她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制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重要概念。这一风行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法,其独特魅力在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它遵循儿童的敏感期,在宽松、愉快的蒙氏教育环境中,发展孩子的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等能力,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品质基础。

蒙特梭利强调儿童的思想方式由具象到半具象再到抽象的演变规律。基于此,她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数百件蒙氏教具作为实施蒙氏教育的载体。这些教具唤醒了孩子内在的引导力量,挖掘出了孩子的无限潜能。与福禄贝尔幼教体系相比,蒙特梭利的幼儿教育体系弥补了后者在日常生活训练方面的不足,填补了感官训练的空白,强化了数学教育的深度,丰富了自然人文教育的内容,不过在语言领域稍显薄弱。

蒙特梭利著作颇丰,有《蒙特梭利教育法》《蒙特梭利手册》《教育人类法》《高级蒙特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吸收的心智》《发现儿童》《教育与和平》《新世界的教育》等。目前,世界各国举办的蒙特梭利学校多达22000多所,其中美国有五千多所,日本三千多所,中国有一千多所。比较有名的机构有国际蒙特梭利协会(AMI)、美国蒙特梭利协会(AMS)等。

华德福教育法:顺应意识发展,探寻人生方向

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1919年在德国的斯图伽达(Stuttgart)创立。当时,德国企业家依米尔默特(Emil Molt)邀请鲁道夫·史代纳依据人智学的研究成果,为他的香烟厂工人的子弟创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的名字Waldorf Astoria命名为Freie Waldorf Schule(德语)。这所学校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被视为代表未来教育的典范。此后,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也被称为鲁道夫·史代纳学校(Rudolf Steiner School)。

华德福教育旨在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不同阶段的意识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使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为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华德福教育认为,只有针对人的深层意识进行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真正的自己,最终具备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找到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

华德福教育哲学用四元法分析人,包括物质身体、生命体(与植物有关,炁场)、情感体(位于头部和胸腔,与动物有关)、我(ego)。华德福老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孩子的“我”入驻到身体里。“我”入驻过早,孩子会自我中心过强;入驻过晚,孩子则会感到茫然。成人需要帮助孩子让自我意识适时入驻身体。睡觉对幼儿的物质身体(0 - 7岁)有着重要的滋养作用。目前领导华德福教育开展的是国际华德福协会,在英国有华德福教师培训学院,中国华德福教师的培训基地是成都华德福总校。不过,在中国大陆,华德福幼儿园尚不足百所。

瑞吉欧教育法:互动合作,共建教育新篇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共同兴办并发展了当地的学前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蒙特梭利教育法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体系”,它包含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环境设计原则。

瑞吉欧的教育主旨是,儿童的学习并非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互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发展和学习之间、环境和儿童之间、不同符号语言之间、思想和行为之间以及个人与人际之间(最为重要)。这种对家长、教师和儿童互动、合作关系的看法,不仅让儿童处于主动学习地位,还加强了儿童对家庭、团体的认同感,使每个幼儿在参与活动时能感受到归属感和自信心。

瑞吉欧多年的实践经验证实了社会文化环境、社会认知冲突和最近发展区等理论概念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到以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论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有人认为瑞吉欧的课程取向是人类发展理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信念及目标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是成人与幼儿共建深入主题的项目活动的基础。“互动合作”的理念也体现在幼儿机构的管理方面,教育被视为整个市镇活动和文化分享的一部分,“社区应参与学校”的观念形成了具体的管理特色,如托儿所和幼儿园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幼儿园设有“咨询委员会”传达家长与教育者的需求。市镇的托儿所、幼儿园董事会由多方面代表组成。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合作有助于教育新方法的发展,儿童教育责任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目前,中国一些城市也有运用此种方法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但全国不足20所。

爱弥尔教育法:遵循年龄特点,实施阶段教育

爱弥尔教育法源于法国自然主义哲学家卢梭所著的教育专著《爱弥尔》。该书共分五卷,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婴儿的体育教育,旨在让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指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通过感官感受已具备一些经验,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第四卷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第五卷则针对男女青年自然发展的需要,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以琴为媒,培养纯洁心灵

出生于1898年的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对通过拉小提琴开发和提高孩子能力充满信心,并培养出了大批“天才”儿童。铃木认为,实施才能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在他看来,只有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才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他强调要十分重视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及其活动,从小就要不断努力把这种生命力转化为能力,这样人的生活道路才不会中断。铃木镇一著有《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

陶行知生活教育法:生活即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时师从教育思想家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杜威认为学校并非专门学习知识或技能的场所,学校自身就是社会的一种,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是其教育哲学中的经典警语。

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6年,他创办南京晓庄师范,1932年创办上海工学团,将生活教育理论在学校中付诸实践。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同时教育又改造生活。

“生活教育”包含的主要精神有: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在蒙氏的日常生活教育课程中得到具体实施,在世界各国的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相当比重,如美国的自我服务与我国的自理能力培养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这七大幼儿教育法各有特色,为我们的育儿之路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些教育方法,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