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输不起?试试这些小妙招

家里有娃的都知道,三岁左右的小家伙玩游戏输了,那场面简直“惨烈”:小手猛地一推卡片,嘴巴噘得能挂油瓶,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嗒啪嗒”直往下掉。其实啊,孩子可不是故意耍赖,他们只是还不明白“规则”是啥,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输”带来的失落感。这时候,跟孩子讲大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生硬地定规则,他也理解不了。不如试试把规则“玩”进游戏里。

我们可以把规则巧妙地“藏”进游戏里,用孩子能听懂、记得住的方式引导他们。就拿“乌龟爬爬”比赛来说吧,你可以跟孩子讲:“小乌龟要是先爬到枕头山,咱们就一起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喊‘哇真快!’要是宝宝先到,妈妈就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把游戏结果和有趣的反应绑定在一起,孩子会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就更容易接受规则啦。

还可以借助孩子喜欢的玩具来当“规则小演员”。比如用玩偶来演示一场游戏:“小熊和小兔在玩投球游戏呢!小熊输了,心里有点难过,不过它还是伸出小手,和小兔击掌说‘你好厉害!’然后它们又开开心心地一起玩啦!”用这种具体的情节代替抽象的说教,孩子很容易模仿,慢慢地就能学会怎么面对输赢了。

等孩子情绪平静的时候,还可以和他一起制定“游戏小约定”。不过,约定要用具体动作来代替抽象要求。比如说:“咱们玩游戏结束后,一起跳个‘结束舞’!”或者“谁赢了,咱们就一起唱首欢呼歌!”把重点放在“之后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做到。

要是孩子输了还是情绪激动,千万别急着批评他。你可以蹲下来,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说:“你真的很想赢,对不对?妈妈小时候输了也想跺脚呢。不过咱们可以先深呼吸一下,像小火车一样‘噗——’,然后再试试看!”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引导他的行为,孩子会更容易听进去。

其实啊,孩子每一次玩游戏,都是在学习怎么面对挫折、理解规则。咱们不用刻意强调“输赢”,多用“接下来我们可以……”“不如我们这样试试……”这样的表达,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过程中的快乐上。从小小的游戏开始,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明白:规则不是束缚,而是让游戏变得更好玩的秘密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