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奖励孩子,他才会主动又开心

前几天在小区游乐场,看到一位妈妈对着孩子喊:“你好好滑滑梯,待会妈妈就给你买冰淇淋!”结果孩子滑了两下就跑回来要奖励。这场面太熟悉了,我家大宝小时候,我也经常用这招。

如今养育了两个孩子,走过不少弯路后,我发现奖励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方法。用对了,奖励是教育的助力;用错了,反而会养出“不给糖就不干活”的孩子。

奖励的误区

最深的坑,就是把奖励和物质绑得太紧。记得大宝三岁时,为了让他自己吃饭,我承诺吃完就给颗巧克力。结果呢?他确实自己吃饭了,但后来发展到穿鞋要奖励、刷牙要奖励,连收拾玩具都要讨价还价。有一天我忘了带零食,他当场就把鞋踢飞,死活不肯穿。

这种物质奖励就像滚雪球,孩子的胃口会越来越大。从最初的一颗糖,到后来的昂贵玩具,家长只能不断加码,否则孩子就撂挑子。

另一个坑是只奖励结果。大宝二年级时,我许诺他考满分就带他去迪士尼。那段时间他特别用功,但考试时粗心错了两题。看到成绩单那一刻,他眼泪汪汪地说:“妈妈,我们去不成迪士尼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只盯着结果,却忽略了他每天认真写作业、主动复习的过程。

这种只重结果的奖励,会让孩子觉得:只有我成功了,爸爸妈妈才会爱我。长期下来,要么为了奖励不择手段,要么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

让奖励有效的方法

经过这些教训,我慢慢调整方法,发现以下三种方式最管用:

1. 多给真诚的赞美,少用物质套路

现在,当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时,我会具体地表扬:“谢谢你帮妈妈摆碗筷,这样我们就能早点开饭了。”这种及时的肯定,比给他买玩具更让他开心。

当然,偶尔的物质奖励也需要,但我会把它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比如孩子连续一周自己整理书包,我会说:“你这周特别有条理,妈妈想奖励你选一本喜欢的绘本,晚上我们一起读。”

2. 奖励努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二宝学跳绳时,一开始一个都跳不过去。但我没有要求他必须跳多少个,而是表扬他:“虽然还没跳过,但妈妈看到你每天都在练习,这种坚持很棒!”当他终于能连续跳三个时,我比他还要激动,特意拍了视频发给家人看。

现在,我会特别注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就算考试成绩不理想,只要看到他平时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我都会肯定他的学习态度。这让孩子明白,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3. 奖励进步,而不是本分

我现在很少为孩子们应该做的事给奖励。自己穿衣、吃饭、写作业,这些都是分内事。但我会特别留意他们的进步。

比如二宝从前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写作业,现在能放学后就主动完成,我会特意表扬他这个进步:“今天你安排时间的能力又进步了,我们可以多出半小时去公园玩。”

这样的奖励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看到了我的每一点进步。他们会更愿意主动改进,而不是等着外部激励。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

现在我经常和孩子一起商量奖励规则。比如暑假开始前,我们会坐在一起讨论:“这个假期,你们觉得哪些行为值得奖励?希望得到什么奖励?”孩子们提出的往往很简单——可能是去一次科技馆,或者多半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

这种参与感让孩子更愿意遵守规则,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公平的,是自己认可的。

经历了十年的育儿实践,我最大的感悟是:奖励不是交易,而是对孩子努力和进步的看见与肯定。与其纠结“要不要给奖励”,不如思考“如何给得更有智慧”。毕竟,我们的目的不是用奖励控制孩子,而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内心有动力、眼中有光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