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看到别人哭,自己也忍不住掉眼泪?其实这是娃在悄悄学“共情”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在游乐场或小区里,别的小朋友一哭,你家宝宝也跟着眼圈发红、小声抽泣,甚至最后变成“二重唱”?

不少家长第一反应是赶紧哄:“别哭别哭,没事的!”或者有点尴尬:“人家哭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其实,这不是孩子“瞎凑热闹”,而是他们正在经历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了,只是还不知道那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宝宝不是爱跟风,而是在悄悄学“共情”

对小宝宝来说,情绪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他们能感觉到,但说不出来为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应对。模仿别人哭,是他们最初级的“情绪回应方式”,说明他们能察觉到周围的气氛变化。

但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好引导孩子的机会——帮他们认识情绪,而不只是被情绪带着走。

 

用“情绪小卡片”,把抽象感受“说”出来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简单又好用的小工具:「情绪识别卡」

做法超简单:

  • 打印或者画几张表情脸:开心的、伤心的、生气的、惊讶的……

  • 陪孩子一起看,一起模仿:“宝宝看,这是‘开心’!笑一个~”

  • 时不时拿出来问问:“你觉得现在妈妈是这张脸,还是这张?”

等到孩子再因为别人哭而哭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抱抱他,然后拿出卡片,轻轻问:

“你看到那个小朋友哭了是不是?”

“你现在是不是感觉像这张卡片一样——有点伤心?”

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原来我刚才那种闷闷的感觉,就叫“伤心”。

不光认识情绪,还要学会“接住”情绪

等孩子能辨认情绪之后,我们还要教他们怎么应对。比如:

  • “如果你觉得难过,可以抱抱妈妈,或者抱抱小熊。”

  • “我们要不要一起做一下‘开心’的脸?嘴角弯起来~”

  • “也可以深呼吸一下,像闻一朵花一样。”

这些都是在帮孩子从被动模仿情绪,慢慢变成主动管理情绪。

慢慢来,情绪成长本来就要一步一步来

这个过程最需要的就是:

  • 耐心:不要指望孩子一次就学会;

  • 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告诉他“难过也可以”;

  • 鼓励:哪怕他只是指对了卡片,也要肯定他:“你说对啦!这就是生气!”

渐渐地,你会发现:

孩子开始能说出“妈妈我有点难过”,而不是直接大哭;他会试着做“开心脸”给自己打气,或者主动要一个拥抱。

这些小小的瞬间,都是他情感世界在健康长大的痕迹。

孩子的情绪力,不是天生就完整的,而是在我们一次次耐心的回应和引导中,慢慢生长起来的。我们可以陪他们,从一张小小的情绪卡片开始,认识感受、说出感受、最终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别哭”式的制止,而是一场“我理解你”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