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追求软食?小心宝宝咀嚼、语言、面容发育全受阻

“粥煮得烂一点,好消化。”“菜切碎点,免得卡着。”“肉太硬,打成泥再吃。”很多家长心疼自家小宝贝,从添加辅食起,就一门心思追求“软、烂、细”,就怕孩子嚼不动、噎着或者消化不良。可您知道吗,长期只让孩子吃软烂食物,可能会悄悄影响宝宝的咀嚼能力和语言发育呢。

儿科医生、口腔科专家还有言语治疗师都反复提醒过:咀嚼可不只是吃饭这么简单,它是锻炼口腔肌肉、促进大脑发育、为说话打基础的关键过程。要是宝宝长期缺乏咀嚼训练,可能会出现口腔肌肉无力、挑食偏食、发音不清等问题,甚至还会影响脸型发育。

咀嚼为什么这么重要?远不止填饱肚子

好多人觉得“宝宝吃软的,营养吸收更好”,其实咀嚼是婴幼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运动课”。

咀嚼能锻炼口腔肌肉群。它需要舌头、嘴唇、脸颊、下颌、牙齿等多组肌肉一起工作,肌肉越用越强壮,这就为宝宝以后说话、吞咽打下了坚实基础。

咀嚼还能促进牙齿和颌骨发育。咀嚼时产生的咬合力能刺激牙槽骨生长,有助于乳牙萌出和排列整齐,预防“牙列不齐”“小下巴”等问题。

咀嚼更是为语言发育铺路。发音需要精确的口腔肌肉控制,咀嚼训练能增强舌、唇的灵活性和力量。有研究表明,咀嚼能力强的宝宝,语言发育更早、更清晰。

另外,咀嚼能提高食欲和消化能力。咀嚼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在口腔里被充分混合,能减轻胃肠负担。而且宝宝体验到不同食物的口感,会更愿意尝试多样的食物。

长期吃软食,三大危害要警惕

咀嚼能力差,挑食偏食

宝宝只习惯吃糊状食物,一看到块状的就吐出来,不愿意尝试有“嚼劲”的肉、蔬菜等,长期这样营养单一,会影响生长发育。

发音不清,说话晚

口腔肌肉无力,发“b、p、m”(双唇音)、“d、t、n”(舌尖音)就会困难,容易出现“大舌头”“口齿不清”的情况,严重的还得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影响面部发育

颌骨缺乏刺激,发育不足,可能导致“腺样体面容”,像上唇短厚、开唇露齿、牙列拥挤等。成年后矫正难度大,费用还高。有个3岁男孩,因为长期吃流食,咀嚼无力,说话含糊,评估后需要语言训练;还有个5岁孩子,仍不会吃苹果,一咬就吐,家长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不同月龄,食物质地有讲究

宝宝的进食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得根据月龄提供不同质地的食物,循序渐进地锻炼咀嚼能力。

6 - 7个月:泥糊状为主

食物要细腻泥糊,没有颗粒,像米糊、菜泥、果泥、肉泥等。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宝宝学习吞咽,适应辅食。

8 - 9个月:碎末状、小颗粒

食物可以是软烂碎菜、碎肉、小颗粒,比如碎面条、小馄饨、蒸蛋、豆腐块。还可以让宝宝用手抓软食物,像香蕉段、蒸软的胡萝卜条,练习手眼协调,目标是让宝宝学习用牙床和舌头碾碎食物。

10 - 12个月:小块状、手指食物

食物可以是小块软饭、小肉丸、软水果块。引入“手指食物”,让宝宝自己抓着吃,像小馒头、软面包、煮软的西兰花。鼓励宝宝用杯子喝水,减少对奶瓶的依赖,目标是练习上下牙咬合,发展咀嚼能力。

1 - 2岁:接近成人饮食

食物可以是软饭、小块肉、蔬菜、水果,像小饺子、小包子、软面条。逐步过渡到家庭饮食,但要注意少盐、少糖、少油,目标是让宝宝独立进食,熟练咀嚼。

家长们可别再一味地给宝宝吃软烂食物啦,按照宝宝的月龄科学添加固体食物,让宝宝吃得香、嚼得动、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