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蚊虫容易盯上宝宝,这些护理和防蚊知识要知道

盛夏之际,蚊虫也愈发活跃,对小宝宝格外“青睐”。稍不留意,宝宝娇嫩的肌肤就会被叮咬出满腿红肿的疙瘩,疼痒难耐,哭闹不止,着实让家长心疼不已。可面对这些小红点,家长们常常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蚊虫叮咬看似是小事,实则暗藏诸多健康隐患。在县医院皮肤科门诊,常能看到家长抱着孩子焦急求诊,孩子们的小腿、胳膊上满是红疹,有的已被抓破,渗出脓液。一问才知,是前几天在院子里穿短裤玩耍时被蚊子叮咬,家长当时没当回事,没想到孩子越挠越严重。

红疹是蚊虫叮咬后最常见的皮肤反应。婴幼儿皮肤娇嫩,免疫系统敏感,被叮咬后反应更强烈。若处理不当,瘙痒会加剧,还可能引发感染,甚至留下疤痕。很多人对蚊虫叮咬的认识仅停留在“抹点药,忍忍就好”,对其健康风险知之甚少。

蚊虫叮咬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红疹是身体免疫系统与蚊虫“唾液蛋白”斗争的结果。蚊子叮咬时释放的抗凝血唾液蛋白,被身体识别为“入侵者”,从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局部血管扩张、渗出,出现红肿、瘙痒症状。有些孩子体质敏感,免疫反应强烈,红疹会肿胀,甚至形成水疱、丘疹,出现小面积皮肤坏死。

在农村,孩子们常忍不住抓挠被叮咬处,这是造成“二次伤害”的根源。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皮肤脏,用香皂用力清洗,或随意涂抹红药水、风油精等刺激性药物,结果适得其反。正确做法是减轻瘙痒、避免抓挠,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感染。

家长们常疑惑,为何孩子被咬后反应这么大?这与蚊子种类、叮咬部位和孩子个体体质有关。农村水塘和牲畜多,易滋生库蚊、按蚊、伊蚊等不同种类蚊虫,其唾液成分不同,引发的过敏反应强度也有差异。

而且,并非只有普通蚊子会带来麻烦,有些蚊虫携带病毒或寄生虫,可能引发更复杂的健康问题。如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疾病,虽多见于南方,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流动,中部地区也有零星报告。即使是常见蚊子,也可能引发虫媒传播疾病,不可掉以轻心。

并非所有蚊虫叮咬都需过度恐慌。若红疹范围小,无明显渗出、破溃,孩子精神状态好,通常涂抹炉甘石洗剂等简单家庭护理即可自行恢复。但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并及时就医:红疹迅速扩大,皮肤发热、红肿;疹子中心出现水疱、脓疱,或破溃流黄水;孩子持续哭闹、烦躁,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抓挠后出现红线沿皮肤向上蔓延(可能是淋巴管炎)。此时,简单“抹药”无效,必须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切忌使用抹醋、撒草灰、用烟头烫等民间偏方,以免加重感染。

从中医角度看,蚊虫叮咬属“虫毒入侵、皮肤受损”,多伴“风热”或“湿热”。小儿体质偏“稚阳未充”,易外感风邪,湿热体质者更易反复起疹。夏季饮食调养,家长应减少给孩子吃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多吃绿豆汤、苦瓜等清热解毒食材。农村家庭夏天常给孩子吃冰棍解暑,但易损伤脾胃,加重湿气,导致皮肤问题频发。

环境防控也很关键。农村常见的缸、罐、盆、桶等容器是蚊子产卵的理想场所,建议每周清理一次,保持干燥。同时,安装纱窗,夜间使用蚊帐或风扇等物理驱蚊。孩子外出尽量穿长袖长裤,傍晚蚊虫活跃时更要防范。

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孩子被叮咬后瘙痒难耐不停搔抓,是心理暗示作怪。家长可通过讲故事、玩玩具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安抚孩子,引导他们不要总盯着红疹,并教会孩子简单生理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日常护理中,要警惕“误用药”。家长不能将大人用的药膏直接涂抹在孩子身上,孩子皮肤吸收能力强、代谢功能弱,可能引起皮肤刺激甚至系统性副作用。

有些家庭喜欢用蚊香、驱蚊液等化学方式驱蚊,但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过度使用化学成分。婴幼儿房间最好以物理驱蚊方式为主,如蚊帐、纱窗等。

总之,红疹虽小,护理有道;夏季虽热,防蚊要细。很多时候,问题严重并非“蚊子太毒”,而是我们对蚊虫叮咬的轻视。科学认知、合理应对,既能缓解孩子不适,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焦虑。健康的守护,要从每一个“小红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