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育儿”正在毁掉下一代?专家警示过度放纵的隐患

从“鸡娃”到“躺平”,家长们跑偏的“松弛感”

谁都不想让孩子在焦虑中长大,这也是“松弛感育儿”走红的原因。以前家长们拼学区房、报补习班,把孩子逼得喘不过气,“鸡娃”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有的孩子厌学叛逆,有的孩子抗压能力极差,一点挫折就崩溃。于是,“反鸡娃”的松弛感育儿应运而生,核心本是“减少焦虑,尊重成长规律”。


可到了很多家长手里,“松弛”却被曲解成了“放纵”。邻居姐姐就是典型:以前逼儿子学钢琴,母子俩天天吵架,后来刷到“松弛育儿”的视频,果断停了钢琴课,孩子作业写不完也不催,甚至孩子抢别的小朋友玩具,她都笑着说“小孩子不懂事”。结果半年下来,孩子成绩一落千丈,还养成了蛮横无理的性子,在幼儿园里没人愿意跟他玩,她这才慌了神:“不是说松弛点好吗?怎么反而养出了‘小霸王’?”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有的家长把“不干预”当成松弛,孩子沉迷手机全天不离手也不管;有的把“不批评”当成松弛,孩子撒谎、打人也只是轻描淡写说句“下次注意”;还有的把“无规则”当成松弛,孩子想几点睡就几点睡,吃饭挑食只吃零食也纵容。这种“伪松弛”,早已背离了育儿的初衷。

过度放纵的隐患,比“鸡娃”更隐蔽

“比起‘鸡娃’的显性伤害,过度放纵的隐患更隐蔽,影响也更长远。”儿童心理学家陈忻在访谈中强调,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但更需要“边界”,没有边界的自由,只会让孩子失去方向。她结合临床案例,指出了过度松弛育儿的三大隐患:

缺乏规则意识,社会适应困难

没有界限的爱会让孩子失去方向感。一个案例中,7岁的孩子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完全不顾及他人,因为在家中没有“不可以”的概念。这类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往往会出现严重适应障碍。

挫折容忍度低,容易轻言放弃

被过度满足的孩子,往往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和能力。当现实无法如其所愿时,他们更容易情绪崩溃或放弃努力。有研究表明,这类孩子在未来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更低的应对能力。

自我中心,人际关系紧张

放纵型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全世界都该围着我转”的思维模式。他们可能在社交中缺乏同理心,难以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让孩子在真实世界中茁壮成长

教育的核心不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真空环境,而是帮助他们装备好面对现实世界的能力。正如儿童发展专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说:“孩子的自由应当像风筝,看似翱翔天空,实则有线牵引。”健康的松弛感,源于对成长规律的敬畏和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它不是简单的放任或严格,而是在理解孩子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给予恰到好处的自由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