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巾致癌物频发:如何正确挑选
- 母婴用品
- 7天前
- 32热度
湿巾里的“致癌物”,到底藏在哪?
很多家长看到“致癌物”就恐慌,但先别乱扔湿巾——婴儿湿巾里的风险成分,主要集中在这三类,不是所有湿巾都有问题。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数据显示,问题湿巾的“雷区”主要有这些:

1. 甲醛:隐形的“刺激源” 甲醛是明确的致癌物质,也是常见的湿巾添加剂。很多低价湿巾会用甲醛释放体(如DMDM乙内酰脲)作为防腐剂,虽然能抑制细菌滋生,但会缓慢释放甲醛,刺激宝宝娇嫩的皮肤和呼吸道,长期接触可能增加健康风险。之前被曝光的某网红湿巾,甲醛释放量达到0.3mg/kg,远超婴儿用品的安全标准(≤0.1mg/kg)。
2. 荧光剂:擦出来的“健康隐患” 为了让湿巾看起来更白更干净,有些厂家会添加荧光增白剂。这种成分会附着在宝宝皮肤上,通过毛孔进入体内,难以代谢排出,长期积累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用紫外线笔照射就能检测,含荧光剂的湿巾会发出蓝紫色荧光,而合格产品则不会。
3. 有害防腐剂:别被“温和”包装骗了 湿巾需要防腐剂来延长保质期,但并非所有防腐剂都安全。像尼泊金酯类(如对羟基苯甲酸酯)防腐剂,有研究表明可能干扰内分泌;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则容易引发皮肤过敏,很多国家已禁止在婴儿用品中使用。而不少宣称“温和无刺激”的湿巾,成分表中就藏着这些有害防腐剂。
学会看成分表,这5类成分要避开
- 防腐剂黑名单:DMDM乙内酰脲、尼泊金酯类(羟苯甲酯、羟苯丙酯等)、甲基异噻唑啉酮(MIT)、甲基氯异噻唑啉酮(MCIT),这些成分有潜在刺激或致癌风险,坚决不选;
- 香精香料:婴儿皮肤屏障脆弱,香精是常见过敏原,可能引发红疹、瘙痒,成分表中出现“香精”“ parfum”的直接跳过;
- 酒精(乙醇):酒精会带走宝宝皮肤表面的天然油脂,导致皮肤干燥、敏感,尤其不能用于擦脸和私密部位;
- 荧光剂:成分表中可能不会直接标注,需要用紫外线笔辅助检测,照射后发蓝紫荧光的就是含有;
- 刺激性表面活性剂:如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SLES),清洁力强但刺激性大,容易破坏皮肤屏障。

湿巾使用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湿巾可以替代水洗
湿巾最适合在外出时应急使用,在家时应优先使用温水清洗。频繁使用湿巾可能会破坏宝宝皮肤的天然保护屏障。
误区二:所有湿巾都可以擦手口
只有明确标注“手口可用”的湿巾才适合清洁宝宝口腔和手部。普通湿巾可能含有不适合入口的成分。
误区三:湿巾可以消毒
普通湿巾没有消毒功能,如需消毒应选择专门的消毒湿巾,并注意其成分安全性。
宝宝的皮肤娇嫩,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在选购湿巾时,谨慎阅读成分表比品牌知名度更重要。记住一个原则:成分越简单,湿巾越安全。当不确定如何选择时,回归最基本的清洁方式——温水、棉巾和轻柔的动作,才是对宝宝皮肤最好的呵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