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些调皮行为,可能是被宠坏的表现
- 早期教育
- 7天前
- 28热度
有家长会说:孩子调皮不是很正常吗?谁家孩子不闹腾?
话虽如此,但有些行为看似是调皮,其实已经是孩子被宠坏的信号。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分不清调皮和宠坏的界限,等到孩子坏习惯已经养成,再想纠正就难了。
下面这三个常见的“调皮”表现,其实都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一、公共场合撒泼打滚
场景很常见:商场里,孩子抱着玩具不肯放,家长轻声商量:“这个太贵了,下次再买好吗?”话还没说完,孩子“哇”地一声就躺在地上。
面对周围人投来的目光,很多家长会选择妥协,赶紧把玩具买下来。大家常觉得是孩子还小、不懂事,不知道这样不对。
实际上,这恰恰说明孩子已经摸透了家长的心理。他们很清楚,只要一哭闹、一打滚,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更麻烦的是,这种行为会不断升级——下次他们要的东西会更贵,闹的场合会更公开。
怎么办?
关键在于第一次出现这种行为时就要正确处理。立即把孩子带到人少的角落,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明确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要,但今天不能买。”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满足他的要求。

二、吃饭像“打仗”
“再吃一口菜就给你看动画片”、“把饭吃完就能玩iPad”……很多家庭的餐桌就像谈判现场。家长用尽办法哄孩子多吃一口,孩子却把勺子当玩具,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
家长常常为孩子找借口:“他就是不爱吃青菜”、“今天胃口不好”,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吃饭本是人的本能,就像婴儿天生会吃奶一样。当吃饭变成一场“权力斗争”,问题往往出在家长身上——越是追着喂,孩子越觉得吃饭是为大人吃的,自然就把吃饭当成了谈条件的筹码。
怎么办?
把餐桌变成“无压力区”。家长只需要提供营养均衡的饭菜,至于吃不吃、吃多少,让孩子自己决定。饿一两顿不会影响健康,却能让孩子明白:吃饭是自己的事。

三、动不动就告状
有的孩子特别爱告状,像装了雷达一样总能发现别人的错误。更让人头疼的是,有时候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却能熟练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不少家长反而觉得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心里还挺高兴。殊不知,爱告状的孩子往往缺乏担当,遇事只想着推卸责任。
说白了,这些孩子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想找个人来评理。为了少挨批评,他们甚至会说谎。如果这个习惯养成了,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会很大。
怎么办?
当孩子又来告状时,别急着当裁判。可以把问题抛回去:“你觉得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同时,对说谎行为一定要零容忍,帮助孩子养成诚实的品质。

教育孩子,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妥协
有人觉得孩子被宠坏是因为爱得太多,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家长用妥协代替了教育。
有智慧的教育,不是跟孩子硬碰硬,而是守住该守的底线。哪怕孩子再小,原则性问题也不能让步,这样才能帮他们建立行为规范。
同时,家长需要多理解、多引导。当孩子犯错、哭闹时,比起批评,试着理解他们的感受更能拉近距离。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他们才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
但光理解还不够,还要及时引导。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想要什么好好说,而不是用哭闹来威胁大人。
最后想说:
孩子那些让我们头疼的行为,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之前的教育方式可能需要调整了。正视这些问题,停止没有原则的溺爱,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