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有什么方法?

那天黄昏,小区游乐场和往常一样充满孩子们的欢笑。滑梯旁,一位妈妈把带来的小点心分给周围的孩子们。大家接过点心后就像得了宝贝,一哄而散。只有她四岁的儿子乐乐,捏着饼干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妈妈蹲下来,柔声提醒他:“宝贝,我们是不是忘了对阿姨说什么呀?”乐乐抿着小嘴,小手不安地揉着衣角,那句简单的“谢谢”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这个场景,或许在很多家庭里都发生过。看着孩子的样子,我心里也在回想,我的孩子是否也曾这样?那一刻我意识到,孩子往往不是不懂得感恩,而是像一株还没长成的幼苗,需要我们耐心引导,才能学会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感恩,不是天生就会的,它需要在生活里那些细小的、温暖的瞬间中,一点点学习和体会。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些能感受“感恩”的小小场景。

一、从家庭开始,让感恩成为一件自然的小事

家的温暖,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课堂。

清晨的“小帮手”:准备早餐时,我会让孩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让他把温热的牛奶端给爸爸,或者给爷爷递一片面包。当家人对他露出由衷的笑容,对他说“谢谢宝贝”时,他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一个小小举动,能给家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快乐。这份快乐的反馈,就是在他心里种下的第一颗感恩的种子——原来,我也可以让别人感到幸福。

睡前的“感谢时间”:这是我们全家都很喜欢的一个小仪式。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们会轮流分享一件今天最想感谢的事。孩子一开始只会说“谢谢妈妈给我买冰淇淋”,慢慢地,他会说出“谢谢爸爸下雨天背我回家”、“谢谢奶奶今天讲的的故事”。这个游戏让他开始学着留意和发现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而不是把所有得到都视为理所当然。

二、走向外界,在交往中体会感谢与被感谢的喜悦

当孩子在家里初步建立了意识,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向外探索。

一份亲手制作的谢意:有一次,邻居阿姨送给我们一些自家种的柿子。我带着孩子一起,用彩笔画了一张感谢卡,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太阳,再贴上一片漂亮的落叶,最后由他歪歪扭扭地写上“谢谢阿姨”。当邻居收到这份稚拙的礼物时,脸上洋溢的惊喜和感动,让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份亲手制作的心意,远比任何用钱买来的礼物更珍贵。

学习分享的快乐:当有小朋友来家里玩时,我会试着让孩子担任“小小主人”,由他来给小伙伴们分享水果和玩具。在这个过程中,当他的朋友真诚地对他说“谢谢”时,他收获的不仅是分享的行为本身,更是那份被感谢的喜悦。这种积极的体验,会鼓励他未来更愿意去做一个慷慨、乐于分享的人。

三、用行动表达,让感恩不止于言语

感恩有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一个行动更能传递温度。

给姥姥捶捶背:周末去看望老人时,我会鼓励孩子用行动表达爱。比如,“姥姥忙了一上午,腰有点酸,我们去给姥姥捶捶背好吗?”当他用小手认真地帮姥姥捶背,看到姥姥脸上露出舒适、欣慰的笑容时,他就能真切地体会到,他的关心和行动,真的能让爱的人感到幸福和温暖。这种体验,比我们口头说一百遍“要孝顺”都来得深刻。

帮爷爷浇花: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帮爷爷给阳台的花浇水。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他不仅能感受到生命的成长,也能体会到爷爷平日照料的辛苦,从而更懂得珍惜和感谢他人的付出。

回顾这些点点滴滴,我深深感到,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宏大的理论或刻意的课程。它就藏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在清晨递上的一杯牛奶里,在睡前一句真诚的感谢里,在一张亲手绘制的卡片里,也在一次给亲人捶背的行动里。

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瞬间,恰恰是滋养孩子感恩之心最宝贵的甘露。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浸润中,孩子才能慢慢地、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给予,什么是接受,并从中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