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说“我做不到”怎么办?试试“任务拆解法”,轻松培养自信
- 早期教育
- 2天前
- 15热度
当孩子总说“我做不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不少父母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要么急着鼓励“你可以的!”,要么忍不住讲道理:“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但孩子往往更退缩了——因为他们不是不想做,而是眼前的任务对他们来说,太大了。
这时候,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催促或鼓励,而是帮孩子“把大事化小”。把看起来难到让人想放弃的任务,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游戏,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迈过去。
为什么“拆分小步骤”有用?
对孩子来说,“我做不到”其实更像一句求助:“我现在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他们被整件事吓住了。而拆解任务,就像是把一盏大灯拆成几个小灯泡,逐个点亮——孩子不再被“一整座山”吓到,只需要专注走好眼前的一小段。
举个例子:孩子说“我不会画小狗”
别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教你。”
试试说:“我们先画一个圆圆的脑袋好不好?你一定会画圆!”
等他画完,立刻肯定他:“看!这个圆圈好可爱呀~”
再继续:“接下来,我们在圆圈的上面加两个小耳朵,像两片小叶子,你来试试?”
一步一步,慢慢增加细节。孩子不仅完成了画画,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真的能做到。
日常场景里也能用:收拾玩具太难?
你可以说:“我们先只收积木,把它们放回盒子里就好。小汽车妈妈来收。”
完成一步,再下一项:“现在轮到绘本啦!我们把它送回书架上的家。”
甚至穿衣服也可以变成游戏:
“我们先让左手钻过这个山洞(袖子)!呜~小火车进隧道啦!”
孩子放松了,任务也变得好玩了。
表扬要具体,不说“你真棒”
孩子完成每一个小步骤后,及时给予具体的反馈非常重要。
比如:
-
“你刚才自己扣上了这颗纽扣,好细心!”
-
“你把所有彩笔都放回了笔盒,整整齐齐的。”
-
“你看,你自己穿好了一只袜子!”
这能让孩子明确地看到:“原来我能做好这件事”,自信就是这样一小块一小块积累起来的。
成长,本来就是由无数“小步”组成的
我们总希望孩子勇敢、自信、遇到困难不退缩——但其实这些品质,并不是靠我们“说”出来的,而是在他们每一次“做到”的体验中自己长出来的。
父母的角色,不是推着他们走,而是陪他们走。把大挑战拆成小游戏,用耐心和智慧,悄悄帮他们搭一座桥。
也许下一次,当孩子再说“我做不到”时,我们可以笑着问他:
“那我们要不要试试,先从最小的一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