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孩子立规矩?规矩这样立,孩子不抵触,家长更轻松

现在很多家长都把“尊重孩子”挂在嘴边。他们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应该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想写作业就不写,爱吃零食就随便买,早上赖床就让他睡到自然醒。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少孩子反而变得懒散、缺乏自律,对学习提不起劲,对家务能躲就躲。这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明明是想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怎么反而养出了个“小懒虫”?

一、为什么越“尊重”,孩子越懒散?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有追求舒适、逃避困难的本能。这是很正常的成长特点。如果家长把“放任”当成“尊重”,孩子自然会选择最轻松的生活方式 - 不想学的就不学,不想做的就不做。

我邻居家的孩子小宇就是个例子。他的父母坚信要给孩子充分自由,结果:

作业经常拖到很晚才勉强完成

体重超标,因为零食从不限量

上学经常迟到,因为早上起不来

等到学习成绩明显下滑,身体素质下降,小宇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但此时要改变已经养成的习惯,需要花费更多力气。

这种无原则的“尊重”,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的机会。就像从没练习过走路的人,突然要他跑步,肯定要摔跤。

二、好的规矩,是孩子成长的导航

规矩不是限制,而是给孩子明确的行为指南。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反而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养成好习惯。

我朋友家的女儿萱萱,从小家里就有明确的规矩:

固定作息时间,晚上9点睡,早上7点起

每天先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

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

周末要帮忙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刚开始萱萱也会闹情绪,但父母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矩。半年后,效果显现了:

她总能自觉完成作业

学会了整理自己的房间

还主动参加了绘画班

现在的萱萱不仅成绩优秀,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

三、如何立规矩,孩子才愿意遵守?

立规矩需要技巧,这里有三个实用建议:

1. 规矩要合理

根据孩子年龄设定可行的目标。比如:

对幼儿园孩子:要求玩完玩具要收拾

对小学生:规定每天阅读半小时

对初中生:商定手机使用时间

规矩要具体明确,避免“要听话”这种模糊要求。

2. 家长要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不看手机,自己就不要机不离手;要求孩子早睡,自己也不要熬夜追剧。孩子的学习首先从模仿开始,看到家长遵守规矩,他们才会真心认可规矩的重要性。

3. 执行要始终如一

定了规矩就要坚持,不能今天执行,明天放松。比如规定每天只能看1小时电视,如果孩子哭闹就妥协,规矩就失去了意义。

同时,当孩子做得好时,要及时肯定:“今天你自觉完成了作业,效率很高,真棒!”这种具体的表扬,比物质奖励更有效。

四、找到自由与规矩的平衡点

真正的尊重,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理解孩子天性的基础上,用合理的规矩帮助他们成长。

就像开车需要系安全带 - 这不是限制自由,而是必要的保护。好的规矩就是这样,它给孩子明确的边界,让他们在这个范围内安全地探索、成长。

给孩子立规矩确实比简单放任要费心。需要耐心解释,需要坚持原则,有时还要面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但这份用心,恰恰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

毕竟,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不是让他们现在开心,而是帮他们成为将来能独立生活、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参考资料与来源

《正面管教》系列图书,简·尼尔森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少年得到”APP家长课堂 - 规则建立与亲子关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