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脚扭伤怎么办?父母必学的急救“四字诀”与护理指南

“妈妈,我脚疼!”

孩子奔跑玩耍时,一声哭喊和随之而来的跛行,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场景。脚踝扭伤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当意外发生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赶紧给孩子揉一揉、活动一下,殊不知这些“好心”的操作可能会加重伤情。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性地学习一下,当孩子扭伤时,您应该如何冷静、正确地应对。

第一步:冷静判断,识别扭伤严重程度

在开始处理前,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快速评估孩子伤势的严重程度:

轻度(Ⅰ度):韧带轻微拉伸,局部有轻微压痛和肿胀,孩子仍可勉强站立或行走。

中度(Ⅱ度):韧带部分撕裂,疼痛和肿胀比较明显,可能出现淤青,关节活动受限,站立或行走困难。

重度(Ⅲ度):韧带完全断裂,剧痛、肿胀迅速且严重,出现大面积淤血,关节不稳定,完全无法承重。

重要提示: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请立即就医:

孩子完全无法站立或移动受伤部位。

受伤部位出现变形或听到“咔嚓”声。

疼痛异常剧烈,且使用以下方法后无法缓解。

numbness(麻木)或刺痛感。

关节看起来不稳定或“松脱”。

第二步:黄金急救“RICE原则”,立即执行

在决定就医前后,现场急救是影响恢复速度和程度的关键。请牢记现代医学推荐的RICE原则,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操作步骤:

R - Rest(休息)

立即停止所有活动,不要让孩子尝试走路或站立来“试试看还疼不疼”。

目的:防止对受伤的韧带造成二次伤害。

I - Ice(冰敷)

方法:用毛巾包裹冰袋、冰块或一袋冷冻蔬菜,敷在肿痛最明显的部位。

时间: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重复一次。伤后24-48小时内坚持进行。

注意:切勿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目的: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出血和疼痛。

C - Compression(加压包扎)

方法:使用弹性绷带从脚趾远端向小腿近端进行包扎。包扎的松紧度以能提供支撑感但又不会引起发麻、过紧为准。

目的:通过外部压力,限制并减轻内部肿胀。

E - Elevation(抬高患肢)

方法:让孩子坐下或躺下,用枕头或软垫将受伤的脚踝抬高,使其位置超过心脏水平。

目的:利用重力帮助静脉和淋巴回流,从而有效减轻肿胀。

请务必避免的误区

不要揉搓或热敷:这会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加重出血和肿胀,是伤后初期的大忌。

不要立即使用活血化瘀药酒:其原理与热敷类似,应在急性期(48小时后)再根据医生建议使用。

第三步:系统护理,促进康复

急性期(通常为48小时)过后,护理的重点转向促进愈合和功能恢复。

遵医嘱用药:如果医生开了外用的消炎镇痛凝胶或膏药,请按时使用。如有必要,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儿童适用的止痛药,如布洛芬,它同时有抗炎作用。

循序渐进恢复活动

初期:继续以休息为主,但在不承重的情况下,可以轻轻活动脚趾,促进循环。

中期:当肿痛明显减轻后(约3-7天),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无负重的康复训练,如用脚趾在空中写字母、缓慢地勾脚尖、绷脚尖等。

后期:逐渐尝试轻微承重行走,从室内开始,慢慢过渡到户外。

营养支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和维生素C(如橙子、猕猴桃、青椒),这些营养素是组织修复所必需的。

重返运动:只有当孩子脚踝活动度完全恢复,在不跛行的情况下能正常走路、慢跑,并且单脚站立能保持平衡时,才能逐渐恢复体育运动。过早重返赛场极易导致再次扭伤。

总结

面对孩子扭伤,家长的核心应对策略是:冷静判断,急救遵循RICE原则,避免揉搓热敷,并做好循序渐进的后期护理。 掌握这些科学的知识,您就能在意外发生时,成为孩子最可靠的“家庭急救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来源:

美国儿科学会(AAP) - 儿童运动损伤处理建议

梅奥诊所 - 扭伤:诊断与治疗

国家卫健委 -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