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受伤别慌!这些护理误区你中招了吗?

婴幼儿活泼好动,难免会有磕碰、擦伤甚至烫伤的情况。许多家长因缺乏正确的护理知识,常常采用一些不当的处理方式,不仅延误伤口愈合,还可能引发感染或留下疤痕。以下是家长最容易陷入的三个护理误区及科学应对方法。

误区一: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有的家长担心伤口暴露会感染,便用绷带紧紧包裹,甚至缠上多层。然而,过紧的包扎会阻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末端发白、麻木,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组织缺血。

正确做法:

使用无菌纱布或透气敷料覆盖伤口,包扎时松紧适度,确保能伸入一根手指。

定期检查包扎部位,若发现皮肤发紫、肿胀或孩子哭闹不止,应立即松解绷带。

误区二:轻信偏方,滥用药物

民间流传的“涂抹牙膏治烫伤”“撒面粉止血”等方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伤势。例如,烫伤后涂抹油脂或草药会阻碍散热,加深创面;而使用不明成分的药膏可能引发过敏或感染。

正确做法:

擦伤/割伤: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再涂抹碘伏或医用酒精消毒。

烫伤: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淋15-20分钟,覆盖无菌敷料,避免弄破水泡。

淤青/肿胀:24小时内冷敷,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

误区三:急救物品准备不足

许多家庭急救箱里只有创可贴,遇到稍严重的伤口时束手无策。

必备急救物品清单:

消毒用品:碘伏棉签、生理盐水、医用酒精

包扎工具:无菌纱布、透气胶布、弹性绷带

防护用品:防水创可贴、减张胶布(减少疤痕)

辅助工具:镊子(清除异物)、冰袋(消肿)

特殊情况处理原则

出血不止:压迫止血,若10分钟未止住,立即就医。

动物咬伤:肥皂水冲洗15分钟,尽快接种狂犬疫苗。

伤口化脓:出现红肿、渗液或发热,需抗生素治疗。

科学护理的核心是“清洁、保护、观察”。避免过度干预,也不要依赖偏方。家中常备急救包,小伤可自行处理,严重情况及时送医,才能让孩子安全、快速地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