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夜间哭闹、抗拒入睡?这些方法帮你破局!

在孩子2岁前,宝宝睡眠不足、夜间哭闹,是众多父母都会面临的棘手难题。为了哄宝宝入睡,奶睡、抱睡等常见方式轮番上阵,可结果往往是宝宝更抗拒入睡,入睡时间变长,还频繁夜醒,让父母们疲惫不堪。其实,面对这些情况,行为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人工喂养的宝宝在第六个月末前就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一觉能睡10个小时左右。但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要到8个月大时才会养成类似习惯。大量资料显示,从8个月到3岁,接受睡眠行为干预的宝宝,长大后无一例外都更加快乐。

对于6个月之前的宝宝,每次醒来啼哭时,父母要尽最大努力安抚,这对建立安全依恋关系至关重要,不用担心会“宠坏”宝宝。不过,6个月后宝宝开始出现有目的的哭闹,此时就需采用行为干预方法了。

建立睡前仪式是首要的干预方法。当宝宝出现揉眼、烦躁不安等睡眠信号时,要尽快检查尿布,必要时及时更换。

一是建立就寝和睡眠时间表。比如每晚8点开启睡眠仪式,固定一致的夜间就寝时间能强化生物钟,让宝宝更容易入睡。

是仪式要持续20 - 45分钟,包含3 - 4种安抚活动,像洗澡、换睡衣、讲故事、熄灯等。但要注意,看电视或使用其他电子设备可不在此列,它们会刺激宝宝大脑,影响入睡。

三是就寝前给予适当的睡眠联想。为宝宝准备一些夜间触手可及的物品,如毛毯、玩具等过渡物品,让宝宝在熟悉的气息中更有安全感。

四是针对已养成抱睡习惯的宝宝,要在其昏昏欲睡但还没睡着时放到床上,减少入睡时对父母在场的依赖。

要是放下后宝宝出现情绪性哭闹,那就要用到系统性忽略的方法了。这可不是冷酷无情,而是给宝宝一个自我安抚、学会独立入睡的机会。刚开始宝宝可能会哭闹得厉害,但父母要坚定信念,在确保宝宝安全的前提下,不要立刻抱起。随着时间推移,宝宝会逐渐明白哭闹无法得到即时回应,从而学会自己平静下来入睡。

宝宝的睡眠问题虽然棘手,但只要父母掌握正确的方法,耐心引导,就能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让全家都能拥有香甜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