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磨牙背后的健康隐患
- 专题资讯
- 9天前
- 29热度
深夜的育婴室里,宝宝均匀的呼吸声突然被一阵细碎的 “咯吱” 声打破。经验丰富的月嫂李姐立刻警觉起来 —— 这是典型的夜间磨牙症状。很多人以为孩子磨牙只是 “睡不安稳”,但在专业护理视角中,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作为 24 小时守护婴幼儿健康的 “第一道防线”,月嫂群体更需要精准识别磨牙背后的潜在问题。


一、
磨牙的典型表现与鉴别
夜间磨牙在医学上称为 “睡眠时牙齿研磨症”,多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月嫂可通过三种方式判断:一是直接听到牙齿摩擦声,轻者如细沙摩擦,重者似硬物刮擦;二是观察口腔痕迹,晨起检查宝宝牙龈是否红肿,牙齿咬合面有无异常磨损;三是留意伴随症状,如磨牙时是否翻身频繁、出汗增多,或次日出现食欲不振、情绪烦躁。
需要注意的是,偶尔一次的磨牙可能与白天过度兴奋有关,但若每周出现 3 次以上,持续超过两周,就必须引起重视。尤其当磨牙伴随流口水、口臭或拒绝咀嚼较硬食物时,往往提示存在潜在健康问题。
二、
隐藏在磨牙背后的健康隐患
- 消化系统异常
肠道寄生虫感染是婴幼儿磨牙的常见诱因,蛔虫产生的毒素会刺激神经中枢,导致咀嚼肌不自主收缩。月嫂可观察宝宝是否有脐周腹痛、大便中出现白色虫体等症状。此外,晚餐进食过饱或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使胃肠在睡眠中仍处于工作状态,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磨牙。
- 营养元素失衡
钙、维生素 D 缺乏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夜间磨牙。这类宝宝常伴随夜间盗汗、囟门闭合延迟、肋骨外翻等体征。锌元素缺乏则会影响味觉与消化功能,间接导致咀嚼肌功能紊乱,可通过观察宝宝是否有地图舌、食欲减退等症状辅助判断。
- 口腔与鼻咽问题
乳牙萌出期牙龈不适可能引发暂时性磨牙,但如果存在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异常等问题,会导致睡眠中无意识地调整牙齿位置。此外,腺样体肥大、扁桃体增生等鼻咽部疾病会导致呼吸不畅,宝宝会不自觉用磨牙动作打开气道,这类情况常伴随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


三、
科学应对的护理策略
当发现持续性磨牙时,月嫂可采取分级干预措施。首先调整饮食结构:晚餐避免过量进食,睡前 1 小时不喂辅食,减少甜食与碳酸饮料摄入;增加富含钙锌的食物,如奶制品、深海鱼泥等,同时补充维生素 D 促进吸收。其次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温度在 20-22℃,湿度 50%-60%,使用遮光窗帘营造深度睡眠氛围,睡前避免过度逗玩引发神经兴奋。
口腔护理方面,每日用指套牙刷清洁牙齿,萌牙期可提供硅胶磨牙棒缓解不适。若怀疑寄生虫感染,应及时建议家长留取大便样本送检;发现口腔或鼻咽异常时,协助联系儿科牙医或耳鼻喉科医生检查。
四、
紧急情况的处理原则
当宝宝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立即通知家长就医:磨牙时突然惊醒哭闹且无法安抚;牙齿磨损严重导致牙龈出血;伴随高热、呕吐等全身症状;磨牙持续三个月以上且干预后无改善。就医时,月嫂应详细记录磨牙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信息,为医生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在婴幼儿护理中,任何细微的异常都可能是健康的 “晴雨表”。月嫂既要避免过度焦虑 —— 将偶然现象视为病理问题,也要杜绝掉以轻心 —— 把持续症状当作正常现象。通过科学观察、精准判断和专业干预,才能让每一次夜间磨牙都得到妥善处理,为宝宝的健康成长筑牢防线。